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更新时间:2019-09-26 浏览次数:4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在东亚一直被视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该材料说的是下列哪位人物(   )
    A . 孟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孔子
  • 2.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定制封号,辄别属郡(意思是:王国中分出的候国转由周边的郡管辖),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该材料表明“推恩令”的颁布(   )
    A . 加强了思想统治 B . 削弱了诸侯势力 C .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 维护了诸侯利益
  • 3.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的图片展览。下列如图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4. “这些街都与巷连通……把商业区与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由新兴的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以及日用品商店组成,个个摩肩接踵、昼夜喧闹的商业中心。”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北宋东京 B . 南宋临安 C . 唐代长安 D . 元朝大都
  • 5. “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制度,从此消失。皇帝遂在没有助手帮手的情形下,单独处理帝国事务。朱元璋…认为……可以水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这制度是(   )
    A . 廷仗制度 B . 内阁制度 C . 宰相制度 D . 特务机构
  • 6. “一个未被开发的农村、农业无法容纳西方工业化之后的过剩产能,于是中西之间的贸易失衡在19世纪40年代到了让西方无法容忍的程度。”该材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清政府闭关锁国 B . 中西贸易失衡 C . 统治者不接受西方 D . 西方想打开中国市场
  • 7. “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在经历了内乱外患多重打击后重新起步,踏上中体西用洋务新政的轨道……不幸的是,一次持续三十多年的大试验竟然在一场局部冲突中一败涂地。”材料中的“局部冲突”应该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
    A .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C . 戊戌变法﹣﹣开启了思想启蒙和制度改革先河 D .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9.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抗美援朝胜利 D . 土地改革完成
  • 10. “新民主主义时期一直延续到1953年,这一年开展了一项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就开始了。”该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开始标志是(   )
    A .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11. “在中美双方感到已作好实现正常化的准备之前,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必须要有所缓和……中方转而作出了一些微妙的让步,对这些让步,美国的三届总统已等待了将近七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B . 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 中美建交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 D . 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
  • 13. “三场带来变革的重大运动结束了中世纪时代。第一次运动是最早于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城邦出现的文艺复兴,这是一次文化的重生。”这一“文化的重生”事件的实质是(   )
    A . 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 . 关注现实生活与个人发展 C . 宣传自由、平等、法治、科学 D .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 14.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法国政府将在巴黎举行隆重的周年性纪念庆祝活动。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次活动最有可能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 . 《拿破仓法典》的颂布 B . 巴公社的成立 C .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15. 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高度评价林背,认为“他的地位相当于乐坛上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下列属于林肯功绩的是(   )
    A . 起草《独立宣言》 B . 创建美利坚合众国 C . 领导独立战争 D . 维护联邦统一
  • 16. 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沙皇专制 B . 避免革命的资产阶级改革 C . 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 D . 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17. “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成为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革命。它们与一系列新交通工具一起,把相距遥远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该材料所述时期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是(   )
    A . 蒸汽机车 B . 飞机 C . 高速列车 D . 蒸汽轮船
  • 18. “《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条款。”总体来说,“一战”的性质是(   )
    A . 协约国的集体自卫战争 B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 争霸世界的非正义战争 D .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19. “共产党世界和西方世界给区分开来了。这时,冷战已全面展开,在以后的5年中,一个又一个危机不幸地接踵而来。”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 .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 分区占领德国 D . 德国的分裂
  • 20. 如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标志。有关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 . 安全理事会是其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C . 总部在美国纽约 D . 目的是推动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8分,第22题8分,第23题7分,第24题7分,共30分.)
  • 21. 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着政治格局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以前,北方经济发达,经济重心与军事政治重心大致符合,中唐以后,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军事政治的重心仍然在北方。

    ﹣﹣《宋史十二讲》(张全明著)

    材料二:追根溯源,虽然英国的大国地位基于它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开启,由于其在现代工业发展上的成就才使国家登上世界顶峰,但是,就其起始原国和决定性因素来看,则又是英国“光革命”的必然结果

    ﹣﹣《大国之道一世界性狂国兴我更替的理辑》(肖德甫著)

    材料三: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自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而美苏之间的争霸,也由此展开。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王伟著)

    材料四: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两极中的一级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甚至本世纪最重大的事变之一。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册》(主编吴于廑、齐世荣本卷主编彭树智)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长江流域”的开发始于哪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什么时候最终完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开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光荣革命”后开始确立的什么政治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 (3)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4. (4) 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的骤然消失”对国际关系格局有什么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22.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发生在5月4日的运动被中国用数字的方法称为“五四”运动。每一个观察家对这场运动都有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在28年充满考验和艰难的通向执政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创建新中国的经验、眼光和自信。……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中国:传统与变迁》(美)(费正清)

    材科三:这一伟大战略决策,解决了中国从1953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从根本上实现了中共在政治路线上的找乱反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彭森)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五四”运动对中共的诞生有何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在“通向执政的道路上”,中共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创建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写出两项即可)
    3. (3) 材料三中“工作重点”转向以什么为中心?这是在中共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4. (4) 上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什么启示?
  • 23.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原点,以其前因后果为纵轴、左邻右舍为横轴、构建历史的经纬网,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请以“经济大危机”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危机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5%﹣20%,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一倍,然而,“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却加剧了贫富差距,使购买力受到严重削弱。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2018版)

    材料二:到1932年,苏联的这一成就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突然终结了20年代的繁荣。……但是苏联不断发展的经济却不知为何从这场危险而似乎无法避免的风波中解脱出来。

    ﹣﹣《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材料三:德、日、意等国把解决过剩产能的希望转向国外市场,加大国内工业结构向军事化转化;美国从市场万能的神话走向政府部分干预,加大了国民福利支出……这些结构性调整虽部分缓和了大萧条的危害,但难以促使经济真正复苏。

    ﹣﹣《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大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矛盾?
    2. (2) 材料二中苏联从“似乎无法避免的风波中解脱出来”与当时苏联实行的什么经济体制有关?
    3. (3)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该危机有哪两类不同的办法?材料三中美国“结构性调整”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 (4) 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 24. 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八路军早在8月下句改编完毕后即赴晋作战,由八路军115师插入敌后,侧击平型关日军,晋军71师以正面团城口出击。

    ﹣﹣《八年抗战中的中国军队:1937﹣1945》(何柱宏)

    材料三:虽然在同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基至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是摧毁法西断的共同目标使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选自《不可不读世界历史》

    1. (1) 图1所示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它的名称是什么?图2报纸报道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共御外敌的一次成功范例,这次战役的指挥官是谁?它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3. (3) 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哪一重要原因?
    4. (4) 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