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9-29 浏览次数:310 类型:中考模拟
一、综合性学习
  • 1. 中国生肖文化源远流长而妙趣横生,它广泛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初三同学开展了以“藏在生肖里的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 (1) 阅读“生肖文化探源”的文字内容,完成小题。

          将人与十二种动物一一对应,老祖宗的这种奇思妙想就是华夏生文化(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这则谜语的谜底就是“生肖”。

          古人在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中发现,丈量时光长短,天干需要与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应,并且与动物的活跃时间相匹配,于是诞生了生肖属年: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为狗,亥为猪。人出生在哪一年,生肖就是哪一种动物。

          (甲)有学者考证,生肖之说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保留着关于生肖的零散资料;(乙)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论衡》则完整记录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与今天完全相同,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将《论衡》视为中国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文献;(丙) 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梁章钜著有一部文人笔记《浪迹续谈》,文中谈及《北史》中的一则史料(    )宇文护的母亲给宇文护写信,称其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丁)南朝人沈炯曾写过一首《十二属诗》。从梁章钜的考证中,我们发现十二生肖大约形成于东汉时期,南朝时民间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①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ào)   (wù)   “北”字第四笔是竖弯钩

      B.(xiāo)   (wù)   “北”字第四笔是竖弯钩

      C.(xiào)   (xū)   “北”字第四笔是撇

      D.(xiāo)   (xū)   “北”字第四笔是撇

      ②文段中两括号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冒号    冒号             B.破折号    句号

      C.冒号    句号             D.破折号    冒号

      ③“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对十二生肖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句被同学在撰写材料中遗漏了,此句应还原在材料的哪个位置(    )

      A.(甲)       B.(乙)     C.(丙)      D.(丁)     

    2. (2) 以下两幅书写十二生肖名称的书法作品都属于书(书体)。下列对此种书体的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种书体行笔圆转,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B.这种书体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C.这种书体出现时期较晚,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

      D.这种书体线条匀称,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3. (3) 下面是一幅生肖谜对,请将“离”、“难”、“自由”、“绳索”补充在对联的恰当位置,并猜出谜底。

      上联:常欣歧路

      下联:最恨补牢

      谜底:

    4. (4) 生肖邮票是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的十二种生肖动物为图案的贺年邮票。中国自1980年起发行第1轮生肖邮票,至今已发行了4轮。以下是每轮生肖邮票中的“猴票”,请你仿照对1992壬申年“猴票”的描述,从另外三枚中选取一枚你最喜爱的“猴票”,写一段话向同学们介绍这枚邮票。

                     

        1980庚申年         1992壬申年         2004甲申年          2016丙申年

      1992壬申年“猴票”:画面中的猴头选用《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火眼金睛,透出一股英气,猴头外面是桃子造型,象征人们追求吉祥长寿的愿望。

      选取:。推荐理由:

  •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2019年3月10日凌晨0时28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300次发射,成功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至此,中国航天迎来了历史新篇章。

    材料一: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截至  截止)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有17型火箭投入使用,成功将506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有力支撑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的成功实施。目前长征火箭进入了稳定、高速的发展期,高密度发射已是常态,反映出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与此同时,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不断提升。据统计,长征火箭300次发射成功率约为96%,与前50次相比,后250次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发射了225颗航天器,发射成功率高达97%,居世界领先地位。

    材料二:

        随着中国航天的不断发展,航天科技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硬科技。长征火箭也将更加贴近商业和民生,    ②    (开创  开发)更多“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满足大众“航天梦”。

        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多元的发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三型“太空车”概念,旨在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优化组合的发射资源配置。

        多种长征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号,未来有望用于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几型火箭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安全性,并缩短发射周期。

        为了让普通人的“航天梦”不再遥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逐步实施太空星网、亚轨道飞行体验等面向大众的商业航天计划,为全球的大众化小卫星提供搭载服务。

    材料三:

        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渐成长征系列主流。

        “长征六号”的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随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

        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现在采用的三种新型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三型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国运载推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不断为“美丽中国”做出努力。

        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研制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等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完成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更新换代,绿色无污染的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

    1.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2. (2) 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长征火箭“加速度”的具体表现。
    3. (3)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的特点。
二、句子默写
  • 3. 默写
    1. (1)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2)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3. (3) 李商隐在《无题》中表达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1) 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
      A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 (3)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四、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援疑理   善良 B . 久而乃    曲高 C . 挺者   山重水 D . 马十驾    庶竭
    2. (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翻译: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冻成了坚硬的冰,我的手指冻得不能曲伸,却丝毫不放松抄录。 理解:这句是宋濂讲自己儿时借书来抄,怕到期不能归还,克服天气寒冷不敢懈怠抄书的故事,道出了“从师求学”的不易。 B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我以为同学中有足以和我一起享受读书之乐的人,不知道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 理解:这句是宋濂用自己意志坚强地专注于学习,忘记生活的艰苦与物质的匮乏的故事来激励晚辈刻苦学习。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理解:这句是在具体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反省自己,才可以让自己知识通达而品行端正。
    3. (3) 甲乙两文都是劝人学习的古代名文,通读后将下表补充完整。

      (甲文)

      (乙文)

      劝说对象

      马生

      众人

      劝说方式

      精准设喻 讲道理

      文章内容

      学习的经历

      学习的意义

      对你的启示

      学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

    4. (4)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这些都是“儒者”美好的风范。请你从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选取一则,简要谈谈“儒者风范”。
五、名著阅读
  • 6.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谈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而新颖。”请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具体谈谈你 “独特而新颖”的阅读体验。(10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瓷的华章》,完成各题。

    瓷的华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在你的脚下,人们利用你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了奇妙的钧瓷。

        ②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在车上打了个盹儿,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③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一再凝视。宋朝,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光照着历史,这不屈的泥土便从未停止续写瓷的华章。

        ④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和柴草或是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 ,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⑤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坡上,这样取土或许更加方便。人住的是石头窑洞,烧的是石头窑体,放眼望去,会望见鳞次栉比的苍然。

        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想象中了。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⑦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窖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

        ⑧卢师傅默默地守在一座窑前,窑里的火焰早已熄灭。他慢慢起身,嘴里絮叨着什么,在众人面前带着一点矜持,大家似乎是要看他掀开新娘的盖头。他终于打开了封口,探身进去,恭谨地取出一件“大洗”。那大洗子怎么了,完全没有那种流光溢彩,而像一个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再取出一件,还是同样。它们是在抵达生命辉煌顶点的时刻,遭遇了不幸吗?那粗糙扭曲的外形,表明它经受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⑨满怀期待的人们散去了,老卢还在看着两件不成器的东西,拿起又放下。我似乎体会到了他的心情。炉子外边,好大一堆被失望与懊恼打碎的瓷片,堆满了烧瓷人的内心。那是瓷殇

        ⑩当地有句话:“十窑九不成。”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⑪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 , 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声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潮一样汹涌。

        ⑫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魂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唤醒,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激发,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一千三百摄氏度的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⑬一个女孩站在一个瓷瓶前,带着景仰的神情,伸出手又缩回来。我知道那种感觉,有一种爱就是这样,想看又不敢看,想摸又不敢摸,别后的回味比现场还深刻。我知道,在那一刻你已经和她心脉相通。

        ⑭神垕,                       。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⑮竟然还有女技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

        ⑯又有人进来,小声地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⑰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是呀,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不能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你一下子惊醒了,她们是在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

    (有删改)

    【注释】①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②开片: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③窑变: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④洗:宋钧窑的主要器型之一。

    1. (1)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加下划线的“瓷场”“瓷殇”“瓷海”的理解。
    2. (2) 结合上下文,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填入第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 B . 你将我从安宁与沉静中摆渡过来,让我感受一时的喧嚣。
    3. (3) 阅读第⑧⑨两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卢师傅心情的?
    4. (4)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会联想到怎样的画面?(50字左右)
  • 8. 阅读《从俗修改不是将错就错》,完成各题。

    从俗修改不是将错就错

        ①“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要读jì……这些曾经语文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的读音,却在近日传出即将反转的消息。虽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②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回顾三千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可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如此 “一刀切”的做法显然过于任性草率。“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向,尤当警惕。

        ③对于此次汉字读音修改,舆论场上也有些许赞同之声。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还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诸如此类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若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由却是相当不负责任。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位”,那还分什么正误,何不干脆对“错别字”不管不问?学习本就存在门槛,丧失原则不断让步,还谈何对汉字对母语的尊重。

        ④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汉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不读shuāi的背后,是用“衰”替“缞”的假借用法;“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不读xié的背后,是抑扬顿挫的平仄押韵;“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读jì不读qí的背后,是灵活多变的词性对应……也正是从一个个方块字中,许多人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规范汉字乃至读音皆无不可,但整个修改过程,兹事体大,需要饱含敬畏之心、慎之又慎,充分做好与历史的映照、与习俗的和谐、与大众的交流,才能无愧于凝聚在皇皇汉字中的文化之魂。否则,若干年后,汉字的读音表意、语法字形皆面目全非,我们如何面对下一代?

        ⑤作为仍在使用的世界最古老文字,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奇迹。守护并传承好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2月22日第3版,作者鲍南,有删改)

    1. (1) 题目中“从俗修改”和“将错就错”分别是什么意思?
    2. (2) 阅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借用古诗读音改变的例子引出汉字读音修改应当从俗、从简。 B . 第②段通过回顾汉字发展史论证将错就错的“一刀切”过于草率任性。 C . 第③段例举支持汉字读音修改的想法,是为了论证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可以作为修改汉字读音的理由。 D . 第④段论述的重点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
    3. (3) 对于汉字改读音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从一名中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命题作文
  • 9.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近期大火的青春校园电影《老师好》中的一句台词打动了很多观众——不是我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你们,才是我最美的时光。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将“遇见                          , 才是我最美的初中时光”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人预言,未来将发明一种芯片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

    请你畅想一下知识共享芯片发明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