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31 浏览次数:239 类型:中考模拟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陆游等。 B . “谦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中,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 C . 《故乡》《孔乙己》刻画了闰土和孔乙己四体不勤、麻木潦倒的形象。 D . 《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是丹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二、<b>综合题</b>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这是历史规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挺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关键要素就在于沿着自己的既定步伐与节奏,不论谁的施压或①(A.dòng  B.tóng)吓,都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是中国经验;不搞【甲】(A.唯我独尊  B.自轻自贱)、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shì②(A.侍  B.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妥善【乙】(A.管理  B.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这是人间正道。

    1. (1) 为文中①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选;②处选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选;乙处选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三、<b>句子默写</b>
  •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
    2. (2) 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3. (3)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 (4) 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5. (5)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6)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7. (7)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 (8)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9) 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10. (10)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用典故,以守卫边疆的将军自许,希望得到朝廷信任,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四、<b>诗歌鉴赏</b>
  •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B . 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而不可即。 C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D . 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2.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五、<b>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 , 竟日继以夜。

    (节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①赀:价格。②傅:凭借。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学而不思则

      ②博学而

      ③涉殆遍

      ④以揣摩当世之

    2. (2)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不堪忧    真不知马也 B . 切问近思    泉香酒洌 C . 必挟策随    其境过清 D . 则深湛思    客美我者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4. (4) 【甲】、【乙】两文的读书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六、<b>现代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③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 , 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冷流暗卷,冰水回湍。深不可测,清冽无底。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满河的冬天在满河冰凌如朵朵莲花般的簇拥中,仿佛停止了季节呼吸,收敛起三九风霜,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一直向前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腾空飞旋,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唯有流凌的黄河,包容天地,包容山川,包容冷暖,包容这壁立千仞的晋陕峡谷,再一次沉浸在那空悬高天的沉沉静默中。

        ⑥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她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她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地。河,睡在天堂之上,天幕混沌、天界迷茫、天地一色,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⑦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微弱、轻如飞羽。只有流凌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⑧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在黄河吞越天地冰霜的宏大气势中,沧海一粟般飞进这流凌的河水中,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裹挟着黄土,磅礴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流凌的黄河的形象描绘抒发深沉厚重的情感。 B .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极具情感张力,富有感染力。 C . 这篇文章仅从视觉感官的角度描绘流凌的黄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D . 这篇文章以对“彩虹”的描写结尾,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为文章的主题增添了积极意义。
    2.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③段画线句子“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中划线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第⑧段两个“看”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3. (3) 第③段至⑤段景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说“敬仰黄河”并“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请简要分析。
    5. (5) 本文的描写对象是“流凌的黄河”,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大雪”?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惜字”传统焕发时代魅力

    马春华

        ①所谓“惜字”,即“敬惜文字”,就是对文字心存敬畏、珍惜。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与体现:一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行为和过程,二是敬惜文字书写使用的载体和结果——书籍及有字的纸片。

        ②我国历来有“惜字”的优秀传统。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文字怀有至高无上的敬惜,以至用神话来描述文字的产生。《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敬惜文字的传统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也曾蔚然成风。据记载,清末时期,中国每个街巷都专设收集字纸的篮子,这些篮子上均贴着一张红纸,上书“敬惜字纸”。

        ③这种“惜字”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生活中依然有迹可循。有形的印迹之中既典型又直观可见的当属惜字亭。这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也被称为“敬字亭”“惜字宫”等。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在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聚居的场所,人们建造了大量的惜字亭。古人“惜字”传统还有一些无形印迹,表现为文字使用上的严谨运用,要言不烦。古人的炼字佳话也能体现“惜字”,如“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④然而,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与“惜字”传统不和谐的现象,应该被批判和摒弃。譬如,此前有新闻报道称,安徽某所有百年历史的高校简单粗暴地处理馆藏旧书,直接将它们从楼上丢下当废品处理,满地狼藉。此事在网上引来唏嘘感慨一片:“丢下的是物质的书,失去的是精神上的钙。”再如,在行文写作中,人们欠缺文字使用时的敬惜之心,网络等媒体标题党居多,雷人、浮夸之语和空话、套话盛行,也应引起警惕。

        ⑤在新时期,珍爱书籍也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对存世数量不多的经典典籍实施最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对“惜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⑥“惜字”文化传统还让我们反思现代文风问题。我们应惜字如金,改进文风,把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的文风贯彻到日常的语言文字使用当中去。

        ⑦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重温、继承和创新“惜字”文化传统做起。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阐释了什么是“惜字”,以及“惜字”的两方面的含义和体现。 B . 文章②③两段论述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惜字”传统及其留下的历史印迹。 C . 文章④⑤⑥段都列举了反面事例来论述“惜字”传统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D . 文章第⑦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全文的主要观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 (2) “惜字”传统的“有形印迹”和“无形印迹”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 (3) 为什么要重温、继承和创新“惜字”文化传统?请简要分析。
七、<b>综合性学习</b>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材料二:宣传画:法治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交警治理闯红灯举措

    群众观点

    举措一:招募协管员硬看死守和“开关式”过马路。

    举措二:让闯红灯者现场抓其他闯红灯者以及罚写一百遍“红灯停、绿灯行”。

    举措三:通报单位、社区等“告家长”式的威慑办法。

    举措四:人脸识别,现场锁定,曝光闯

    红灯者的照片、姓名甚至部分身份证号码。

    观点一:这些都是管理创新,应给予宽容和鼓励,要“不看广告看疗效”。

    观点二:自创“新规”于法无据,涉嫌越权执法,而且有的可能会损害当事人名誉,泄露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

    观点三:交警的探索创新和主动作为值得肯定,但是也亟须实践检验完善和法规跟进保障。

    材料四:毋庸置疑,闯红灯需要严加整治。如果现行管理手段和处罚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说明确实需要管理和立法创新。……应立法赋予执法者必要的自由裁量权,明确自由裁量的量和度,为管理创新提供法律支撑、划定法治红线。同时,应加强调查研究和试点实验,将各地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及时完善规范并用法规“正名”固化,为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

    (摘编自徐建辉《创新治理闯红灯立法保障要跟上》)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我国重视依法治国,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社会变革顺利进行。 B . 根据一些群众的看法,罚抄警示语的举措如果有惩戒效果,应该予以鼓励。 C . 一些治理闯红灯的举措未经实践检验完善,待制定相关法规后,应将之取消。 D . 地方政府将良好的创新举措固化为完善规范的法规,便于对之进行推广和应用。
    2. (2) 材料二生动揭示了法治的什么社会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3. (3) 材料三交警的举措在哪方面缺欠考虑?可能造成什么后果?材料四对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请简要回答。
八、<b>名著阅读</b>
  • 9. 判断正误。
    1. (1) 母爱、自然、童真是冰心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雨后——随着蛙声,荷盘上的水珠,将衣裳溅湿了”这首诗体现了母爱这一主题。
    2. (2) 在去巴西种植园的途中,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他和“星期五”一起成功试种出大麦、水稻,解决了吃的问题。
    3. (3) 一天晚上,简·爱被庄园中奇怪的声音惊醒,发现罗切斯特房间着了火,而罗切斯特正在酣睡,简·爱浇灭了火,救了罗切斯特。
  • 10.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到了南长街口上,祥子乘着拐弯儿的机会,向后溜了一眼,那个人还跟着呢。他几乎忘了地上的雪,脚底下加了劲。直长而白亮的路,只有些冷冷的灯光,背后追着个侦探!……一气跑到北口,自行车还跟着呢!他进了小胡同,还跟着!出了胡同,还跟着!

    (节选自《骆驼祥子》)

    这个侦探一直跟踪着祥子,后来他对祥子做了什么事?请简述。

九、<b>命题作文</b>
  •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在你志满意得时,请告别今日,笑着向前走;在你伤春悲秋时,请放下心事,笑着向前走;在你锥心疼痛时,请擦干眼泪,笑着向前走……

    请以“笑着向前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