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27 浏览次数:736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积累与运用</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nàn)      确(záo)    (cù)目伤怀      长(xū)短叹 B . (chèn)职     (gòu)当    百鸟(jiū)啾      大(chè)大悟 C . (chī)笑      倒(tā)      一(póu)黄土     苦心孤(yì) D . (qí)丽       执(niù)     影影(chuò)绰     味同(jiáo)蜡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赃物    炼达    通宵达旦    姗姗来迟 B . 名讳    辐射    左右逢圆    言行相顾 C . 托辞    清洌    隐姓埋名    离民百姓 D . 委实    浓阴    险象迭生    坚持不懈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B . 两位参加散打比赛的少年各自使出了自家的浑身解数和本领,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C . 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电烤箱,虽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并不逊色,真是巧妙绝伦啊. D . 飞往留学地的飞机即将起飞,弥留之际 , 这位性格内向的男孩终于喊出了“妈妈,我爱你!”
  • 4.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包头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生产钢铁的钢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B . “神舟”回归地,煤海书法城一一如今内蒙的中西部,也与科技文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C . 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高大连绵的胡杨林,纵横起伏的大沙漠,构成了阿拉善盟独特的自然景观。 D . ﹣个人能不能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 5.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东晋 B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唐代 C . 丰子恺﹣﹣《竹影》﹣﹣现代 D . 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英国
  • 6.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1. (1) 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

    2. (2) 上联: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

      下联:

  • 7. 默写。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 阴阳割昏晓。(《杜甫诗三首》)

    ④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⑦小信未孚,。(《左传•曹刿论战》)

    ⑧轮台九月风夜吼,。(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 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及决罪定    

      ②非臣而然也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②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3. (3) 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

    4. (4) 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 9.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

    珍贵的军大衣

    林廖君

           屋外,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我正在走神,“你小子在不在听啊?”父亲要冲我发火了。

           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学寂寥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一个瑟瑟发抖的陌生人立在门口。

           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大约小几岁。这个人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这次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父亲听了,眼睛一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说着,父亲突然一怔,用手指着闻叔叔,哦,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闻叔叔点点头。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有点贵重。其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

           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这人真的饿坏了。他把湿透的军大衣放在火桶边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这天夜里,闻叔叔就住在我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的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突然又来了。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而且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条就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在一个山峁,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

           父亲一摸,怔住了。半晌才说,我收下了,兄弟情义厚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一年秋天,父亲去世了。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豁然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洁白、晶莹的光。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

    (选自2013年12月11日《承德晚报》有删改)

    1. (1) 文章第一段介绍父亲诵读《论语》的情节有何用意?

    2. (2) 请你品析“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这两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3. (3) 在对待给求助者做饭这件事上,父亲和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4) 父亲为何起初拒绝闻叔叔的馈赠,而最终又接受了馈赠呢?

    5. (5) 文章结尾作者说“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作者究竟明白了什么?请你写出来。

  • 10.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 (2) 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3. (3) 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 (4) 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5. (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 . 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 . 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 . 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 11.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1. (1) 作者为何对好友读成功学著作少有赞赏之意?

    2. (2) 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

    3. (3)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

    4. (4) 作者认为成功的含义和条件各是什么?

    5. (5) 每年高考前夕,有的地方的高三考生,把课本和资料从楼上抛向天空,名曰:“释放压力”。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二、<b >写作</b>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湿度,种子就不会发芽;没有阳光,向日葵就不会开花;没有水流,鱼类就不能生存;没有草原,马儿就难以长大。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离开粗茶淡饭,贵为宇宙精华的人﹣﹣也会奄奄倒下。但人生又不是仅仅为了吃饭,一位作家就说过: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

           人的生命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命还需要什么?

           请以“生命的需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我笔写我心”的表达。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