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二)

更新时间:2019-07-30 浏览次数:339 类型:中考模拟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胡乱停放,妨碍交通,而成为城市“新(chuāng)疤”。 B . 作家木心曾说,择友须“试之以财”,因为有些人一见利就原型毕露 , 或视亲情为飘(miǎo)浮云,或弃法律如敝(lǚ)。 C . 如同喜马拉雅山(diān)的皑皑白雪锁闭着汹(yǒng)洪水,静寂无声的图书馆也围拦着随时会一泻千里的思想的江河。 D . 深邃无涯的书海里,我们都是一叶(piān)舟,永远不知此岸和彼岸的距离有多远,只是凭感觉寻一处适合自己的港湾,做着短暂的停(pō)。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富。两季《中国诗词大会》①冠军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 惊艳了无数人。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三毛曾说:②“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昙花一现 ,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③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④

    1. (1) 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丰富 B . 从容 C . 滋养 D . 昙花一现
    2. (2) 文段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位于杭州湾产业带关键位置的钱塘新区,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肩负着培育杭州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B . 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举办亚洲文明展,追溯亚洲各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各文明之间互鉴、交流、对话的轨迹。 C . 杭州把城市大脑视为献给世界的礼物,始终致力于为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提供“杭州方案”。 D . “5G+医疗”模式将实现远程影像阅片、远程会诊、远程病理等各类远程医疗服务,让市民看病变得更便捷、更方便。
  • 4.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 .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 .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 .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二、<b>句子默写</b>
  • 5. 古诗文名句积累。
    1. (1) 看佳人,临水而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蒹葭》);轻生死,舟行海上,“”(文天祥《过零丁洋》)。
    2. (2) 一位经常在自家书房举办读书会的教授,想请擅长书法的爷爷写一幅字挂在书房中。你认为爷爷应该选《陋室铭》中的“”一句,以彰显书房中浓郁的文化气息。
    3. (3) 下列诗文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相符的一项是(    )
      A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b>现代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掏水。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有的屋顶漏得像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路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

    ——《骆驼祥子》

        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被雨水淋透了的和被泥污浆硬了的衣服,躺在这水泥地上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从衣服上拧出的水成了条污浊的小溪流。他们在铺着一层薄薄的干草的水泥地上紧紧地挤着睡,想用相互的体温来取暖。衣服冒着热气,却焐不干。雨水渗过遮着窗户的麻袋流到地上,雨滴敲打着屋顶上残存的铁片,冷风从破门缝里吹了进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校里到处充满阴郁和恐惧的气氛,房间和走廊里弥漫着医院的气味,药品和熏香徒劳地想掩盖死亡的臭味。而在户外,五月明媚的阳光毫无遮蔽地照耀着陡峭的山冈和美丽的林地。

    ——《简·爱》

    1. (1) 小说中的三处描写各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任选其中一个片段,分析小说相关人物性格形成(或变化)与此处环境的关系。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这条路:“知道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2017年岁尾的一个上午得空,便独自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这座墓从当年的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已经一个甲子了。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这尊雕像也就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我望见了推着童车散步的中年妇女,玩滑板的疾驰而过的少年,立于树间吊嗓子的小生,以及手持毛刷蘸着水写下“江山如此多娇”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占据着每一处空地跳广场舞的人。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只见鸟儿一波一波飞过,却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我也领略了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鲁迅墓很好寻,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赏过如火的槭树,直行约三百米左转,绕过一群咿呀唱戏的人,再右转北上,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想着烘托了一季热闹花事的叶片,是从花海中荡出的一叶扁舟,心房还存有花儿的芳香吧,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提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的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花儿,可见他笔下的花儿是死之精魂。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是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清冷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本文有删改)

    1. (1) 文中说鲁迅的墓“并不安静”,又说这是“清冷的墓”。“不安静”和“清冷”分别体现在哪里?
    2. (2) 分析划线句中划线词或短语的深刻含义。

      ①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②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3. (3) 写“我”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以及叶子被风吹走,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4) 有人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个标题也可以改成“也是春天,也是冬天”,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人以无限遐想。 B . 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照片。 C . 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理论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 . 第⑥段首句引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2. (2) 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手心”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②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列举了许多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3. (3) 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4. (4) 除了黑洞的天体模样,“黑洞”照片还让人们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四、<b>文言文阅读</b>
  • 9.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 , 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 , 愿斫五弦琴

    【注】①卓荦(luó):卓越,超出一般人。②龃龉(jǔ  yǔ):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③右武:崇尚武力。④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⑤据《孔子家语·辩乐解》记载,虞舜曾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治愠兮。”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余尝(为……写家谱)其世家 B . 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重) C . 窥时俯仰以赴(权势)物之会 D . 彼有所而不遇者(对待)
    2. (2)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辩 以 移 万 物 而 穷 于 用 说 之 时 谋 足 以 夺 三 军 而 辱 于 右 武 之 国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4. (4) 王安石为许平写墓志铭,为什么说“其可哀也已”?
    5. (5) 王安石在墓志铭一文和《孤桐》一诗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的?
五、<b>综合性学习</b>
  • 10. 请根据课外阅读积累,为教材中的这个单元增加一篇课文,并阐述选文的理由。

    要求:选文文质兼美,符合单元主题;抓住文本特点,阐述理由;100字左右。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故乡》鲁迅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孤独之旅》曹文轩

六、<b>材料作文</b>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民间谚语云:“笨贼偷石臼——费力不讨好。”所以,人们常说:“好习惯事半功倍,高效率终身受益,千万不要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思考。张之洞曾说:“鄙人性情,向来专作独任其难之事,尤专作费力不讨好之事。”苹果前副总裁海迪·罗伊森也说:“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费力,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