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考试...

更新时间:2020-03-31 浏览次数:275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22分)
  •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2. (2)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纪昀《河中石兽》)
    3. (3) 《满江红》中表现秋瑾生活中不为世俗了解,常受折磨的句子是: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若失去花的点缓,就会颜色顿失,枯躁无华。心灵的原野,若没有花的充实,则会干涸皱裂,渐渐枯竭。在心里种上善良、真诚、乐观三朵生命之花吧,用心之度诚去做土壤,用人生历炼去培植。未来,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只要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1. (1) 用部首检字法查“虔”,先查部首,再查画。
    2. (2)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 (3)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B . 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C . 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 D .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4.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11月24日上午,由中国青年网为指导单位,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市创文办、市教育和体育局、宜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万人手写家书”活动在宜宾学院启动,来自我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学校和驻宜部队的一千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全体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齐声诵读了“宜宾市市民守则”;来自宜宾东辰国际学校的学生们进行了汉服文化表演——《三字经》;宜宾市三中的学生表演了话剧《赵一曼》选段,精彩感人的演出使得现场掌声不断;市作家协会、宜宾学院和驻宜部队官兵代表现场朗读了家书,表达了对亲人真挚朴实的情感。

    1. (1) 请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 (2) “家书”作为古时人们的通信方式,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 (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
    3. (3) 对于高科技时代手写家书的倡议,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理由。
二、阅读题(48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 . 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 (2)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上患吏多受赇 , 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注】①上:唐太宗,李世民。②受赇(qiú):受贿。③司门:官名,掌国门的启闭,检查经过物品,征税并没收违禁品。令史:官名,汉县令属吏的总称。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⑤光:司马光。⑥佞:巧言谄媚。⑦表:测日影的标杆。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画线的词语。

      ①上吏多受赚   患:

      ②罪当死       诚

      ③陛下使人之而受  遗:  

    2. (2) 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非其性之有变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 公将鼓之(《曹列论战》) C .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5. (5) 司马光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紫禁城的色彩之美

        从故宫古建筑群整体角度出发,不同方位的建筑屋顶使用不同的颜色。故宫在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对应的屋顶,其色彩布置各有特点。

        中,即中心、中间、中轴,是最重要的方位。故宫内最重要的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对应的色彩是黄色,代表着皇权。《周易》里有“天玄而地黄”的说法,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因而又用黄色来代表皇帝的权力。故宫古建筑中,大部分尤其是位于中轴线的重要建筑,屋顶的瓦都是黄色的。

        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从功能上讲,故宫东部区域的建筑群主要是皇子们生活的地方,屋顶瓦面颜色以绿色为主。绿色象征着春天,万物能更加茁壮成长。皇帝将皇子居所安排在这里,寓意皇子们犹如草木萌发,生机无限。

        西,是太阳落山的方向。故宫西区主要是皇太后、后妃们生活的地方,其屋顶瓦面颜色为金黄色。金黄色让人联想到“金秋”,万物有丰硕的成果。对于皇太后而言,一生圆满,可安度晚年;对于妃子们而言,则寓意着希望她们能多为皇帝生儿育女,结出生命的果实,以利于皇家子孙繁茂、多子多福。

        南,对应的颜色为红色,代表着夏天,有红火、炽热之意,亦有防护、守卫之意。故宫南面的建筑主要指午门,其屋顶瓦面为黄色,但是其承台的颜色为红色。高高的承台表面饰以红色,既显得威严庄重,又衬托了午门城楼的雄伟高大。

        北,代表冬天的方向,在五行中属水,有“收纳、灭火”之意。故宫北侧屋顶瓦面是黑色。故宫北门——神武门的值房瓦面颜色就为黑色。故宫的古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容易着火。皇帝通过在北方设置黑色的屋顶,来希望紫禁城内的建筑不发生火灾。

        5个方位的古建筑与5种色彩的巧妙对应,体现了故宫区域功能规划的文化内涵,亦展现出古建筑整体的色彩之美。

        颜色的变化也运用于故宫的单体建筑上,不同部位采用的色彩不同,突出的主题也不同。以太和门为例。太和门的瓦面是黄色,寓意建筑为皇帝所专用。屋檐(主要是梁材与斗拱)是青绿色。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材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青绿色在阴影中显得轻盈而又遥远,体现了建筑的阴柔之美,亦显示建筑空间内部的高深与宽阔。柱架和墙体为红色,体现阳刚之气和护卫之意。台基和栏板是白色,突出了建筑本身的高贵、地面则是灰色的。灰色正好足够低调,置身于各种色调之中,并与之融合,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

        蓝天黄瓦、绿檐红柱、白台基灰地面,各种色彩巧妙对比运用,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整体感。同时,故宫古建筑群一些部位巧妙地使用了色彩互补方法,满足人体视觉平衡。

    1. (1) 故宫古建筑群不同的方位建筑屋顶的颜色不同,重在强调;故宫单体建筑不同部位采用的色彩不同,讲究 。
    2. (2) 故宫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面颜色为何是黄色?
    3. (3) 选文介绍太和门建筑色彩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 8.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有诗赞曰: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山门醉打金身坏,俺是人间真菩提。

    1. (1) 请问此诗称赞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
    2. (2) “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赞颂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概述其一故事情节加以印证。
    3. (3) 《格列佛游记》中飞岛国镇压叛乱的两种手段是什么?作者借此抨击什么?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永远的姐妹

        ①91岁的伊淑英走了,她是“沂蒙六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②除公方莲老人过世早我没见过以外,我与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冀贞兰、伊淑英这五位都很熟悉。在她们家里吃过煎饼,喝过地瓜粥,听她们唱过抗战曲、解放歌。

        ③20世纪九十年代,我长时间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得以与她们有较多打交道的机会。尽管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早在1947年就已荣登《鲁中大众》,为根据地的军民所知晓,但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沂蒙地区在挖掘和弘扬沂蒙精神时,她们才再度被发现,进入更为广大的公众视野。

        ④1995年麦收时节,我陪同《解放日报》记者第五同再度来到烟庄,找到的第一个“六姐妹”是伊廷珍,我们坐在她的院子里乐融融地闲聊。我知道她们五姐妹刚从天安门国旗班回来,便问起她们此行的见闻和感受。伊廷珍老人说:“真好!真好!”在当时健在的五位老人中,杨桂英和伊淑英性格相对沉稳,最开朗最活泼的当数伊廷珍了。她在“真好真好”之后的一句话,让我和第五同都犯了思量。因为她说:“每次到吃饭时间时,就让我们到一个小房子里先站一下,然后再出来。”这话让我和第五同很是推敲了一番。五位老人淹没于平凡的生活中已长达40多年,这次进京也是她们第一次见到矿泉水。我忽然想到,伊廷珍老人所说,应是电梯。楼层面貌相差无几,她们只以为到一个小房子里站站再出来,实际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和记者同时会心地笑了。笑过之后,我心里却难掩心酸。战争年代,她们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如今日子好了,她们却还未真正享受到。但对她们来说,已经很知足,仿佛又重新跟组织接上了关系一样,焕发出了全新的热情,马上还要到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去慰问。

        ⑤后来,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当地企业从中发现了商机,注册了“六姐妹”品牌煎饼,聘请五位老人做了名誉厂长,并为她们印制了名片。她们一一把名片发给我,我说:“祝贺你们!”仍然是伊廷珍笑得最灿烂,就跟她是真正的厂长一样。伊淑英老人说:“只要对大家伙有利的事,我们就干。”

        ⑥最后一次去烟庄,是跟一家单位的宣传干事薛慧中女士一起,我们两人傍在伊淑英老人左右,在烟庄的巷子里边走边谈。我们在街口的碾盘上坐下来,又一次谈起过往。伊淑英老人拉起裤管,让我们看她当年搓麻绳搓伤了的腿。当年,抽调山东部队去东北,新四军军部北移临沂,带过来的大多是南方兵,大多是穿着草鞋来的,在山路上一磨就破碎了,好多战士的脚被山石扎破。一个个赤脚打仗的战士,让“六姐妹”看着心疼。她们便动员全村妇女为他们赶制鞋子。伊淑英老人说:“一只鞋底就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几道工序。姐妹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做,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

        ⑦后来有个粗略统计,仅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那么,谁敢说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覆灭,没有她们的功劳?谁敢说整个华东战局的扭转和解放战争的反攻,没有她们的贡献?

        ⑧据冀贞兰老人回忆,“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给起的。冀贞兰老人说:“他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看上去很和蔼的一个人。匆匆忙忙的,快要打仗了。他问完我们的情况后,笑着说我给你们起个名字吧,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叫你们‘沂蒙六姐妹’吧?”直到很多年后,冀贞兰老人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看到陈毅的照片时,觉得面熟,身旁的人告诉她,那就是陈毅。

        ⑨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她们做的鞋垫,一双双被送到边防哨所。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几位老人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纷纷捐款捐物。她们发动儿媳、孙女昼夜加工“千层底”,寄给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⑩听记者说,伊淑英老人在去世前反复叮嘱:“入党的时候就说了,要听党的话。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那么多人牺牲,为了革命他们付出了一切,得让年轻人记住这些过去的事。”

        ⑪“六姐妹”已经远去了,好在电影《沂蒙六姐妹》记录下了她们的事迹,“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留下了她们宝贵的影像。当年,她们以柔弱的身躯参与到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永远秉持的精神和永远葆有的敬意。

        ⑫“沂蒙六姐妹”是永远的姐妹,也是永恒的母亲。

    1. (1) 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2.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谁敢说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覆灭,没有她们的功劳?谁敢说整个华东战局的扭转和解放战争的反攻,没有她们的贡献?

    3. (3) 选文第⑧段的作用是什么?
    4. (4) “沂蒙六姐妹”的什么精神最让你感动?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
三、作文。(50分)
  • 10. 写作。

        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突破不了自己的时候,随之以各种理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

        请以“战胜自己才是赢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