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岭市天台县2019届九年级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0-29 浏览次数:464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字词书写</b>
  • 1. 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并给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读音。

        行走在沙漠戈壁,寂寞的脚步承担着旅人的行迹;(pái huái)在江南小镇,小河荡(yàng)于温婉女子的脉脉 A(A.mài mài    B. mò mò)眼波中;驻足闹市小集,鼎沸的人声宣(xiè) 着升斗小民的日常。

二、<b >情景默写</b>
  • 2. 古诗文名句积累。
    1. (1) 诗文蕴风雅。琴入诗歌,余音绕梁,“中军置酒饮归客,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棋入诗歌,黑白两忘,“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月入诗歌,浪漫遇见,“ ,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陶渊明弃官归隐园田,“ ”,他在《饮酒》一诗中借采花表现出的恬淡闲适尤为风雅;柳宗元被贬寄情山水,听闻水声,顿觉“ ”,他在《小石潭记》中的寻幽探秘最是风雅。
    2. (2) 古人常刻诗词于闲章上以自赏,闲章 所刻之字,语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b >综合性学习</b>
  • 3. “清明”“白露”“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时节。请仿照示例,从“白露”“冬至”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诗句,对“节气”特点加以解释。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阴雨连绵,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 4. 非文学作品阅读

        (新闻链接)

        3月20日消息,阿里巴巴旗下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宣布成立方言保护专项小组,投入1亿元对汉语方言进行保护和开发。在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宣布以700元的时薪,招聘一名会说四川话的“声音模特”之后,今日天猫精灵的研发部门、阿里AI labs宣布,正式成立方言保护专项小组,天猫精灵将从四川方言开始,逐步进行全国方言的语音优化工作,最终实现全国方言覆盖。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阿里方面正在与相关部委密切接触,或将加入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时事速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全民普通话的推广,方言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方言使用的场合和频次大大降低,也让中国语言文化传承产生危机。此次,阿里巴巴AI Labs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在全国开展对方言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计划,用科技永久保存方言,可以说是为方言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有专家表示,用科技手段进行方言保护是学术圈的研究方向。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李礼辉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条件允许下,建立方言博物馆。

        建议指出,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年轻一代方言“退化”的现象非常明显。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大中城市比小城市严重,小的方言区比大的方言区严重,南方方言区比官话方言区严重。

        建议指出,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之中。

        (草根飞声)

        我是箬山人老郭,我家乡的方言是箬山话,属于闽方言。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住在市区的亲朋好友变得越来越爱说普通话,我的儿子媳妇住在太平,平时上班都不讲箬山话,甚至也不讲温岭话,在家里,他们和我的孙子都讲普通话。更加令我惊讶的是,年轻的一代,从孩童到青少年有许多人不大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了。他们只能用不很标准的方言说几句简单的诸如问候的话,却难以用方言叙事说理,更说不来方言俗语。我担心,不会讲落箬山话的孙子,还会是箬山人吗?

        我是台州人老赵,我认为,流行于民间的俗语,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等,往往地方色彩很浓,而且颇有趣味性。比如“等火落羹”,用来形容迫不及待,多么生动。单是“看”台州话就有很多表达。“眼瓢粘牢”、“眼烂了框总还有”、“眼乌珠弹出”,都十分生动贴切。而现实中方言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我孙女已经不会讲台州话了。我担心,多少年后,那些承载着厚重文化的美丽的方言会不会逐渐衰落甚至消失?

        (专家建议)

        国家制定保护方言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加强方言的调查和研究,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方言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重点调查濒危方言、弱势方言、城市方言),积累丰富的方言资料(特别是有声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并为政府制定方言保护方案、编写方言教科书等提供专业指导;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并适当安排方言教育;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更加重视推广方言;在城市的一些公共空间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播报;建立方言博物馆。

    1. (1) 下列说法与上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 阿里巴巴旗下AI Labs将加入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B . 全民普通话的推广是方言逐渐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C . 未来学术圈的研究方向就是要用科技手段保护方言。 D . 建议各中小学校推广方言教学和适当安排方言教育。
    2. (2) 假如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要设计一份“方言使用情况调查表”,小文已经设计了一题,请你模仿小文的格式,接着再设计一题,包含调查的问题和选项。

      示例:①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方言的频率

      O一直使用    O经常使用    O偶尔使用    O很少使用    O从不使用

    3. (3) 小涵的妈妈生了二胎宝宝,奶奶过来一起带宝宝。奶奶看到全家人都在使用普通话跟宝宝交流,于是,也费力地用一口“彩色普通话”跟宝宝说话,语音非常怪异。看了这篇文章,你会对奶奶说些什么?注意语言要得体。
    4. (4) 现在很多文章为了提高点击率,往往在标题上大做文章。请给这篇非连续性文本加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四、<b >名著阅读</b>
  • 5.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完成题目。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价、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1. (1) 著名成语(填四字)就出自这一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成语故事,如乐不思蜀、舌战群儒、望梅止渴等,请从上面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概述相应故事情节。
    2. (2) 司马徽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句中的“伏龙”是指诸葛亮,“风雏”是指。上一片段表明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3. (3) 不单诸葛亮善于“借”,曹操也是这方面的高手。清代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这样评价:曹操一生,也是无所不用其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请根据你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一个例子来印证曹操的“借”谋。

  • 6. 在学习《傅雷家书》时,我们曾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进行阅读。

        如:“傅雷的教子之道”专题:傅雷给儿子的建议涉及很多方面,有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探究傅雷的教子之道,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阅读《名人传》,我们也可采用专题探究的方法。请你模仿上面示例,设计一个《名人传》阅读专题并作简要的阐释。

五、<b >现代文阅读</b>
  •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戴花的祖父

    萧红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 , 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节选自《呼兰河传》)

    菜花

    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⑨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选自《孙犁散文》)

    1. (1) 在朗读《戴花的祖父》时,小文和小涵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对话。

      小文:我认为朗读划线句“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厌”字要重读。

      小涵:是的,这样可以把“我”贪玩的样子生动地体现出来。不过,我觉得“别的”这个词也要重读。因为

    2. (2) 批注是以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评论和注释。请把《戴花的祖父》一文中批注(2)和批注(3)补充完整。
    3. (3) 在大卫主编的《给孩子读的美文》中,收录的《菜花》一文是删掉了第③段的。你赞同编者的做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 (4) 阅读《菜花》第⑥段,说说菜花后来为什么在我眼里又成了“天赐之物”。
    5. (5) 《菜花》第⑩段划线句中,“宏伟的文章”指的是怎样的人生?你认为《呼兰河传》中祖父写出的是“宏伟的文章”还是“小文章”?请结合《呼兰河传》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六、<b >诗歌鉴赏</b>
  • 8. 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七、<b >文言文阅读</b>
  • 9. 文言文阅读

        (甲)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①,恐其生事。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②,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③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大都军中诈谋未必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④为盗者。述古乃给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⑤,以帷帷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因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①以辽人通好:其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②攘:侵夺,偷窃。③课夫:征集民工。④的(dí):究竟,到底.⑥讫:结束,完毕。

    1.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备)A故不设(       )     B前人之述矣(《岳阳楼记》)(        )

      ②(盖)A恐钟有声(        )  B欲弥彰(        )

    2.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

    4. (4) 甲乙语段的未尾一句均已删除。下面这句,你认为是哪个语段的结语,并阐述理由。

      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5. (5) 甲、乙语段均选自《资治通鉴》,你认为出自哪一章?(    )
      A . 官政 B . 权智 C . 技艺 D . 辩证
八、<b >小作文</b>
  • 10. 根据下列情境,完成相关任务。

        “一日无书,百日荒芜。”5月2日下午14:00-16:00,清渠读书会将在校图书馆开展《带上她的眼睛》共读活动。同学们特别期望能邀请到作者刘慈欣来做伴读引导。

    请你代表清渠读书会拟写一则伴读邀请函。字数120字左右。(答题卷中标题不写)

九、<b >材料作文</b>
  •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文的爸爸是班级家委会的主任,正在发动家长每天读《父母规》。对此,小文的爷爷很有意见:自古只要求小孩子读《弟子规》,你们怎么能对大人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呢,你们这样子做,小孩子会更加无法无天了。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如果这样的讨论在你家发生,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作文,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明确文体,但不可以写成诗歌。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