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08 浏览次数:6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 .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 体现了道德休养生息政策 C .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 使儒家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 2. (2017高三下·武邑模拟)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3.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

    A .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 4.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潘服大臣、府州县宫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亊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 .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 .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 .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 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7. 1942 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 8. 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单位:万人)

    项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113

    1103

    1168

    1221

    1226

    1310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886

    921

    908

    922

    917

    926

    A . 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B . 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 . 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D . 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 9.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

    A .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 10. (2016高二上·辽宁月考)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 .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11.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

    A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年份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制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

    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4.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 15.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在一战后的日本急剧膨胀。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

    1. (1)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 16.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8年,邹容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來者,继起志勿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

    1. (1) 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一所述邹容的事迹。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