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

更新时间:2019-07-15 浏览次数:4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 分)
  • 1. (2016七下·杭州期中) 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 .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 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 2. 以下关于人的青春期、生殖、发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进入青春期,男女生均会出现第二性征 B . 男、女生的主要生殖器官分别是睾丸、卵巢 C .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D .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不会产生废物
  •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B .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 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 . 学校走廊贴有“轻声慢步”的文明提示语,这里的轻声指的是说话音调放低些
  • 4. 雌雄牛蛙以“抱对”形式进行繁殖,野鸡是以“交配”形式进行繁殖。请你说出这两种动物的受精方式(   )
    A . 牛蛙和野鸡都是体内受精 B . 牛蛙是体内受精,野鸡是体外受精 C . 牛蛙是体外受精,野鸡是体内受精 D . 牛蛙和野鸡都是体外受精
  • 5. 将浸泡后的菜豆种子剥去种皮,并做如图的处理,在适宜种子萌发的条件下培养,其中不会发芽的是(    )
    A . B .   C . D .
  • 6. 春暖花开,国清寺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黄灿灿的,把田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你看到的油菜花之所以是黄色的,是因为(   )
    A . 油菜花瓣自身能发出黄光 B . 油菜花瓣能把各色光变为黄光 C . 油菜花瓣能吸收阳光中的黄光 D . 油菜花瓣能反射阳光中的黄光
  • 7.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从细胞结构看,幽门螺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A . 细胞质的有无 B . 细胞膜的有无 C . 细胞核是否成形 D . 细胞壁的有无
  • 8. 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9. 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下列关于蝉和鸟的生殖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蝉进行无性生殖 B . 蝉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C . 蝉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鸟类的是胎生 D . 鸟类的胚胎是在体外完成发育的
  • 10. 某同学游览始丰湖,看到湖上有很多游船,该同学形成视觉的部位在(   )
    A . 视网膜 B . 大脑 C . 角膜 D . 盲点
  • 11. 如图所示,有一块透明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

    A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B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C . 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 12. 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音,观察振动快慢

    探究音调与振幅关系

    B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碰撞

    探究液体能否传声

    C

    解剖桃花雌蕊时,用刀片将子房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

    观察种子

    D

    绕ON前后转动板F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 . 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B . 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 . 外耳道----鼓膜--- 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D . 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 14. 某种植物种子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鲜重增加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判断,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从吸水方式来看:在第I阶段死的种子与活的种子相同,第III阶段是活种子所特有的 B . 从细胞分化来看:在第I、II阶段分化不显著,第III阶段分化显著 C . 从种子的干重变化来看,在第I、II阶段变化很小,第III阶段显著减少 D . 从种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变化来看,第I、III阶段显著增加,第II阶段变化很小
  • 15.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 B . 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C . 古代士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 D .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
  • 16. 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A . a端变细,b端变细 B . a端变细,b端变粗 C . a端变粗,b端变粗 D . a端变粗,b端变细
  • 17. (2018七下·绍兴期末) 蚊子是昆虫,它和蝴蝶的发育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下图表示完全变态发育的几个过程,发育的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②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②④①
  • 18.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M,桌面上的小球按图示方向滚动,要使小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

    A . 90 B . 60 C . 45 D . 30
  • 19. 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

    瓶号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请据表分析:处理中包含了多少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

    A . 2组,温度、空气 B . 2组,温度、消毒棉球 C . 2组,温度、细菌 D . 3组,温度、消毒棉球、细菌
  • 20. (2019·绍兴模拟) 城市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不管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 . 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C .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D .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二、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 21. 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米/秒。我们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填序号)

    A.虹膜、鼓膜    B.瞳孔、听小骨     C.视网膜、耳蜗     D.晶状体、半规管

  • 22. 对照大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为大豆种子,大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的是(填序号)
    2. (2) 图乙为玉米种子,其中⑥的结构名称是
    3. (3) 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没有(填结构名称)。
  • 23. 如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 24. 七(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生殖方式后,进行了以下活动

    1. (1) 在校园的实验地里剪了一根月季的枝条插入土中,不久后生根发芽,这种繁殖方法叫 。同学们想让这颗树上开出红、黄、白三种不同颜色和形态的月季花,可采用的方法。如上图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①与②结合时,应当使①与②的紧密结合,以确保①的成活。
    2. (2) 如果上图中:①是桂味荔枝的枝条,②是妃子笑的砧木,那么长出的荔枝是      
      A . 桂味荔枝 B . 妃子笑荔枝 C . 杂交品种 D . 新的其他品种
    3. (3) 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特性,加快果树的繁殖速度,通常不采用的繁殖方法是      
      A . 嫁接繁殖 B . 种子繁殖 C . 扦插繁殖 D . 压条繁殖.
  • 25. 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简图,请据图回答:

    1. (1) 当精子运动到(填序号)处时,若在此处遇到卵细胞,就会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从此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2. (2) 图中的[C]是胎儿发育的主要场所,在这里,胎儿会借助从母体获得养料和氧气。
  • 26. 如图是桃花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 (1) 图中的①、②、③三部分构成花的
    2. (2) 花粉从落到①的过程叫传粉
    3. (3) 一朵完整的桃花要经过传粉和过程后,才能结出桃子。桃子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由发育来的,③中的发育成种子。
  • 27. 图中,山峰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在平静的水面发生(填“镜面”或“漫”)反射形成的(填“实”或“虚”)像。若其中的一个山峰顶端到水面的距离为80m,水深只有5m,那么它像的顶端到水面的距离为m。

  • 28. 课外拓展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题,每空2分,共26分)
  • 29. 小强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 (1) 在饲养家蚕过程中,小强发现桑叶很有限,于是设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

      ①将4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乙组用饲养,每天观察并清理纸盒。

      ②经过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由此,小强得出结论

    2. (2) 甲组家蚕幼虫经过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成蚕蛾,交配,产卵后,小强得到了许多蚕卵。小强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做了探究实验:选取60粒发育状况相似的蚕卵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5℃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每天连续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小强此实验探究的是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请你写出支持小强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

  • 30. 如图所示是小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 (1) 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也便于
    2. (2) 小军正对玻璃板,为了让她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见蜡烛A的像,她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选填:改变或不变)。
    3. (3) 图乙是实验过程中物、像的位置记录,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个实验结论?
  • 3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 (2) 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乙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 32. 小燕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 (1) 小燕只能在光屏上边缘看到一个残缺的像,则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如果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移动,才能使像移到屏的中央;
    2. (2) 另一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3. (3) 小燕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A . 60 cm B . 40 cm C . 20 cm D . 10 cm
四、分析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第33题5分,第34题4分,共9分)<b ></b>
  • 33. 按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 (1) 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 (2) 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这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 34. “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

    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 (1) 如左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 (2)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