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湖南省邵阳县九年级4月月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01 浏览次数:4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于(    )

    A . 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B .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C . 距今约七十万年 D . 距今约二十万年
  • 2.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说明(    )

    A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分封制能够巩固统治 C .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 3.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 .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4.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材料出自( )

    A . 《孟子》 B . 《道德经》 C . 《孙子兵法》 D . 《韩非子》
  • 5.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属于“宋之词”代表人物的是(    )

    A . 李白 B . 马致远 C . 杜甫 D . 辛弃疾
  • 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与其作用相同的是(    )

    A .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 元世祖实行行省制 D . 雍正帝设军机处
  • 7.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下列关于中医中药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国时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B .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 . 李时珍被尊为“医圣” D . 《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 8.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 . 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 C . 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 . 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9.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队伍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 . 1912年前后 B . 1931年前后 C . 1936年前后 D . 1937年前后
  • 10.

    除了下图所示的成就外,该古文明还有何文明成果(    )

    A . 象形文字 B . 空中花园 C . 《汉谟拉比法典》 D . 甲骨文
  • 11.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德智体美的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自(    )

    A . 人文主义的传播 B . 君权神授思想的加强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12.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这说明英国确立的是(    )

    A . 君主专制 B . 君主立宪制 C . 民主共和制 D . 僭主制
  • 13. 1880年某日本学者曾说:“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这说明(    )

    A . 大化改新取得成功 B . 甲午战胜促进发展 C . 明治维新初见成效 D . “科技立国”卓有成效
  • 14. 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国际工人运动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尝试 B .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 . 提出普选权的要求,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D . 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15. 恐怖主义被称作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下列史实属于恐怖主义行径的是(    )

    A . 黑船事件 B . 萨拉热窝事件 C . 慕尼黑会议 D . 偷袭珍珠港
  • 16.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 合理地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B . 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D . 实现了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 17.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作用包括(    )

    ①增加就业机会   ②刺激消费和生产  ③利于美国的长远发展  ④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准备了条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18. 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

    A . 亚洲商人不会做生意 B . 世贸组织偏袒美国 C . 全球化之下的利益失衡 D . 耐克鞋是美国品牌
二、<b >判断题</b>
三、<b >综合题</b>
  • 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郑若曾的海防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军事家的什么思想类似?遗憾的是,明清以来中国却出现了一种有“海”无“防”的局面,这导致哪一列强轻易打败中国并迫使清政府签下割让香港岛的不平等条约?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局面的出现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何联系?

    3. (3) 综上所述并联系当今局势,请谈谈你对“海防”的认识。(至少两点)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再到爱因斯坦……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图一所示人物有何成就?图二所示物件的历史价值是什么?试举一个能够说明我国古代金属冶铸技术发达的例子?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科学技术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哪两项发明从航海和军事上“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3) 请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的“科学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这又反映了科学技术怎样的影响?

    4. (4) 以上内容对我国今天发展科学技术有何启示?(答两点)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元老,筹三省(注:北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评论的是谁?任举一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由湖南籍人士所创办的“机厂”。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任答两点,可以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一役”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主要爱国活动。(答两具体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为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3. (3) 为了改变材料二中提到的国人对国事的“漠然”,20世纪早期,中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努力?请列举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4. (4)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

  • 27. 对外开放,通过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开放也显得更为重要。回顾历史,完成下列问题的探究。

    1. (1) 秦汉时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大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此时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到了隋唐时期中外交往更为频繁,唐与哪些国家的交往尤为突出?(任举两例)

    2. (2) 《全球通史》中提到“……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什么史实能说明宋代对外交往远超以往?(请举一农业方面的事例)

    3. (3) 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中国外交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面对侵略中国人奋起反抗。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的什么史实能说明这一变化?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面对上一问中提到的外交形势的新变化,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如何调整的对外政策?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综上所述,请为当今我国的外交提供一条合理的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