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七

更新时间:2019-05-29 浏览次数:2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b>
  • 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 .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 2.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汉初(    )
    A .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 3. 宋代成都几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这反映出当时的成都(    )
    A . 市民阶层扩大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商品经济发达 D . 奢靡之风盛行
  • 4. 《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    )
    A . 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 B . 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 C . 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 D .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5. 据《宋史》记载,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尝拥高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然后教子业儒应科举。这反映出当时(    )
    A . 士人经商蔚然成风 B . 商人阶层重义轻利 C . 朝廷放弃抑商政策 D .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 6. 韩婴《韩诗外传》说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反映了井田制(    )
    A . 是土地公有制 B . 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C . 有农村公社遗存 D . 消除了社会矛盾
  • 7. 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48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多数的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乎停滞。反映出(    )
    A . 西方殖民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 . 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 C . 三角贸易造成非洲和拉美地区长期贫困与落后 D . 亚非拉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
  • 8. 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中讲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实发生的是(    )
    A . 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 B . 黑奴贸易 C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 . 麦哲伦环球航行
  • 9. 1920年,日本大阪纺织厂希望取得中国华北种植的美国种棉花,因为这种棉花价格比美国低了两成。他们通过正在给华北水利工程融资的日本兴业银行跟中国交涉。反映出(    )
    A . 中国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彻底解体 B . 资本输出是殖民的重要手段 C . 世界市场发展推动中国农产品商品化 D . 世界市场扩大促进了物种交流
  • 10. (2019高一下·册亨月考)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一体化进程。世界一体化的框架是(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C . 物资和物种的交流 D . 交通和电信工具革新
  • 11.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
    A . 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B . 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C . 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D . 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 12. 据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记载,(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 推行圈地运动 B . 开辟新航路 C . 积极对外扩张 D . 进行工业革命
  • 13. 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这一政策(    )
    A . 重建了金融秩序 B . 导致了通货膨胀 C . 打击了民族工业 D . 加速了白银外流
  • 14. 鸦片战争后,为了满足茶叶出口的需要,洋行常携现款到内地产茶区域抢购,但大都无功而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通商口岸已深入到内地 B . 小农经济仍十分牢固 C . 百姓自发抵制列强侵略 D . 民众排斥长途贸易商贩
  • 15.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
    A . 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 . 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 . 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 . 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 16.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加资、合股、接管、国营等各种方法,实现了对沿海地区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和垄断。同时,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大批重工业厂矿,如钢铁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工电料业、化学工业、钨锑等矿产业。这些做法(    )
    A . 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B . 平衡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C . 实现了中国经济布局的平衡 D . 使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
    A .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 . 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 经济因外力而走向近代化 D . 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
  • 18.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政府时期颁布的76项主要经济法规中,有54项颁布于袁世凯当政时期,超过总数的70%,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这说明袁世凯政府意在(    )
    A .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B . 缓和与革命党矛盾 C . 促进全国市场统一 D .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19. 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
    A .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 . 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 . 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20. 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 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项规定的出台表明(    )
    A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国家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利 D . 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也就是“外资三法”为基础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近年来,“外资三法”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制定外商投资法取代“外资三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下面对“外资三法”的认识最恰当的是(    )
    A . “外资三法”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B . “外资三法”只是临时之举 C . 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外资三法” D . 制定外商投资法是大势所趋
  • 22. 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保证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 . 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C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 . 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体制
  • 23. 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发展工业企业 B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 增强企业活力 D .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 24. 到1959年6月中旬,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承包单位)。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弊端得到了克服 B . 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 C . 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扩大 D . 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 25. 19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对去年过多地招收了的一千多万工人,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党中央高度重视陈云的建议,随后开始精简工作。该工作的开展(    )
    A . 全面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 B . 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 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二、<b>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0分)</b>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然而,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烈,“绅商”一词频繁出现。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为明显,“弃士经商”蔚然成风。士商相混,其结果是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四民社会的最终解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明清(至清朝灭亡)时期的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准确全面)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324年的东方游记。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打开了欧洲的地理探寻欲望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15世纪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等读过该书后,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并评述其历史影响。

  • 28.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大规檨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1953~1955年,我国逐步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麼(简称“统购统销”)。1979年,国务院决定陆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幅度达24.8%;对超出统购任务的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对粮食的加价高达50%.1983年和198年又下放一些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对生产发展快、市场供应有保障的品种先放,供不应求的后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先放,关系较大的后放;分散产区先放,集中产区后放。到1984年,农产品的统购、派范围大大缩小,受自由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上升。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谋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