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1-05 浏览次数:5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段中“大自然语言”指()。


    A . 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 . 布谷鸟唱歌。 C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 2. 对《大自然的语言》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 . 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 . 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 .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 3. 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 .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 .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4.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第二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 物候现象。 B . 气候变化。 C . 物候规律。 D . 四季景色变化。
  • 5. 下面对《大自然的语言》1到3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 . 第二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 . 如果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将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D . 如果将文中“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也是可以的。
  • 6.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 . 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 .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 .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 7. 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 .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 . “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寓描写于说明之中,生动形象。 D . 第②段第一句与这两句话在结构上形成总分关系。
  • 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 .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C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D . 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9. 对《大自然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学。 B .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C . 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D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 10. 《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 .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 .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 . 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 . 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 11.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里”指代的内容是(    )。


    A . 物候观测。 B . 物候观测的数据。 C . 气象仪器观测。 D . 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数据的意义
  • 12. 《大自然的语言》的7、8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B . 经度和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 . 沿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要来得迟。 D .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 13.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 . 7、8段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 . 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 . 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 14.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言”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B . 从文中可以知道,纬度、经度与地势高下的差异三方面决定了物候来临的时间。 C . 7、8、9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决定物候迟与早的因素。 D .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 15.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 .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 . 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 D . 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 16. 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B .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C .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D .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 
二、填空题
三、阅读理解
  • 2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 (1) 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差别   差异

    2. (2) 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 . 虽然 但是 B . 由于 因此 C . 可是 因而 D . 但是 所以
    3. (3) 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 . 纬度 B . 物候现象 C . 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 . 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 23.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 打比方   引用     作比较 B . 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 .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D .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