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9届高三历史2月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9-04-04 浏览次数:368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2019高一上·黑龙江期末) 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  )
    A . 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 B . 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 C . 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D .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 2. 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 .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 .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 .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 3.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 . 商业地位有所提高 C . 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 . 社会奢靡现象严重
  • 4. 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5. 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
    A .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 6. 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 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 B .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 D . 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
  • 7. (2019高三上·长春期末) 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
    A . 权力分立的倾向 B . 基础是公民大会 C . 法制是核心内容 D . 体现了主权在民
  • 8.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将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对私法又分为五个部分:人、物、对物权、人权(即债、契约等)以及民事诉讼,这种科学的分类方式被后世所沿用。这突出地反映了罗马法的(    )
    A . 自然法精神 B . 理性精神 C . 法治精神 D . 契约精神
  • 9. 12—l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    )
    A .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 B .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 .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 .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法国
  • 10. 有学者研究认为,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十八世纪则不同,欧洲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却是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一转变反映了欧洲(    )
    A . 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 B . 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 . 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深远 D . 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 11. 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 . 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 . 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 12. 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它“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材料所指事件是(    )
    A . 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B .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C . 光荣革命 D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13. 自1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有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这表明科学发展(    )
    A . 推动了思想变革 B . 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C . 促使代议制建立 D .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 14.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 .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C .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 .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 15. 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 .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 .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 .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 .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 16.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 . 清末新政的失败 B . 国内矛盾的激化 C . 黄花岗起义爆发 D . 革命党人的妥协
  • 17.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 . 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 . 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 . 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 1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 . 君主立宪制 B . 总统制 C . 责任内阁制 D . 君主制
  • 19. 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我们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政府(    )
    A . 奉行凯恩斯主义 B . 有限干预经济 C . 完全地自由放任 D . 有效缓解危机
  • 20. 20世纪40,50年代的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枓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煤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    )
    A . 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 B . 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C . 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 D . 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
  • 21. 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实际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 .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22. 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价值

    8.11

    20.98

    43.21

    58.98

    81.07

    81.21

    59.35

    占比(%)

    11.88

    28.83

    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价值

    60.17

    51.80

    57.97

    28

    50.02

    22.20

    13.31

    占比(%)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 . 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 .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 . 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 D . 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 23.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 B . 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 . 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 D . 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 24. 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    )
    A .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D .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 25. 据秦浪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 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 . 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二、<b >材料分析题</b>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 27.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1.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 (3)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 (4)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 28.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一个由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使节团回国后主持朝政,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明治政府重视教育,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设定“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目标,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思想文化界也十分活跃,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也撰写了一些提倡文明开化,宣传启蒙思想的作品。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世界史·近代卷》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世纪70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戌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1901年他提出用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