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重庆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04 浏览次数:38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火里烧成黄色,再经过还原火成为青色。而烧制白瓷则必须清除原料中的铁成分。北齐河南安阳范粹墓和濮阳李云墓出土的瓷器,虽然含有某些青瓷的余韵,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这说明(  )

    A .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 B . 白瓷与青瓷制作工艺相同 C . 白瓷与青瓷的烧制原料不同 D . 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的繁荣时期
  • 2. 隋朝杨尚希上奏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

    A . 扩大郡县面积 B . 整顿冗官 C . 裁减郡县数量 D . 减免赋税
  • 3. 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  )

    A . 精详考据 B . 博辨文辞 C . 借古讽今 D . 明道救世
  • 4.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 . 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 . 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 . 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 . 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 5. 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 . 君主立宪 B . 民主共和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与科学
  • 6. 1924年2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规定:“国立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由此推断,“国立大学”,的主要职能是(  )

    A . 培养人才 B . 教授高深学术 C . 启迪民智 D . 适应国家需要
  • 7. 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一任务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

    A . 《论联合政府》 B . 《新民主主义论》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8.

    如图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 . 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9. 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  )

    A . 农业生产 B . 海外殖民 C . 奴隶贸易 D . 海外贸易
  • 10. 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

    A . 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 . 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 . 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 . 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 11. 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

    A . 殖民主义 B . 霸权主义 C . 恐怖主义 D . 极端主义
  • 12. “如果说美国单枪匹马就能决定共产主义的命运,并能很快让苏联政权垮台,未免夸大其词.但是,美国的确能够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的行为比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温和与克制,从而最终导致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根据材料中提出的观点,美国政府应该(  )

    A . 与苏联结成同盟 B . 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 C . 与苏联搞“缓和” D . 对苏联实行绥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汉初,由于秦朝的速亡,给封建统治者以极其深刻的教训。他们在“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口号下,以黄老思想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从而使这一思想居于统治地4.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国内形势有了变化,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当时的汉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并以董仲舒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专制统治的理论。根据,从此儒家学说定于一尊。

    ——摘编自赵吉惠主编《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经学形成于西汉。汉武帝即住后,实行学术统一,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完全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神圣的法定经典,经学的本质在于,它是(汉代)儒家学者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研究先贤圣哲们的修齐治平体系以及他们对这一体系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力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哲学和历史的依据。

    ——摘编自吴雁南主编《中国经学史》

    材料三

        据凤凰网报道,2015年10月3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坛上说,当代中国正在兴起一个经学热。在当代中国,不仅仅是学术界、教育界,应该说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视中国经典学习的思想潮流,中国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性、人文价值、人文信仰最集中体现。

    1.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封建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二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一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I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团结问题,在整个抗战时期,主要反映在如何对待“统一”问题上,这一点,中间党派在抗战期间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抗战初期,不仅社会一般舆论认为决心抗战的蒋介石“今天是代表全军全民,代表一切党派”,就连“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也提出“完全信赖政府”,“一切军队属于国家,统一指挥,统一编制”,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治、经济、军事腐败不堪。相反,共产党在坚持敌后抗战中迅速壮大。直到此时,第三种力量才仿佛醒悟到,原来“统一”并不是只能统一于国民党政权之下,而应是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在内的全国各抗日力量的大统一。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共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响应。 ──摘编自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在“统一”问题上认识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到1963年间决定大大增加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的时候……他脑中想着两个问题:假如赫鲁晓夫在1961﹣1962年的柏林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假如赫鲁晓夫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中国人大概不会在1950年介入朝鲜战争,这影响了美国不入侵北越的决策。军方说,虽然他们不相信中国会介入越南战争,但万一中国介入的话,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这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

     ──摘自【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62~1963年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决策及其依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核武器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关系。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被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杰出怪物”的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在国际史学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德国历史上煌煌盛世的年轻君主,现代化一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正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他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利用现代f.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时代转折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威廉二世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德国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威廉二世不像他的前任老宰相俾斯麦那么幸运,俾斯麦的活动是成功了;而威廉二世的活动是失败了,进而被国内的十一月革命打落了皇冠,逃到国外当“寓公”,最后客死他乡。

     ──摘编自【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俾斯麦时期“成功”与威廉二世时期“失败”的具体表现以及威廉二世“颇受争议”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局势的重大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