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昌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9-05-21 浏览次数:59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以下是某博物馆的一段讲解词,与之相关人物是(  )

        在海滩先后建了三个销烟池,池前面设涵洞,后面通水渠,撒盐成卤,然后将开箱过秤后的鸦片踢入卤中,泡浸半天;再将烧透的整块石灰抛下,直至鸦片全部化尽,最后海水退潮时,打开涵洞,随浪冲出大海。在海滩先后建了三个销烟池,池前面设涵洞,后面通水渠,撒盐成卤,然后将开箱过秤后的鸦片踢入卤中,泡浸半天;再将烧透的整块石灰抛下,直至鸦片全部化尽,最后海水退潮时,打开涵洞,随浪冲出大海。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宗棠 D . 邓世昌
  • 2. 一位同学记录了一条“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3. 美国小说《魔鬼士兵》讲述了清朝聘用的洋枪队第一任队长华尔的故事。小说中抗击洋枪队的应是(  )
    A . 淮军 B . 湘军 C . 太平军 D . 义和团
  •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给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史实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

    ①战争爆发于1856年

    ②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如下图是“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柱状图,出现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有人说,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又得罪了军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这场变革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革命
  • 7. 以下知识卡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之洞 B . 张謇 C . 侯德榜 D . 荣氏兄弟
  • 8. 1900年廊坊阻击战后,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没。”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 . 反帝爱国运动 B . 反帝反封建运动 C .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农民反封建运动
  • 9. 时间轴有利于直观呈现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与发展。下列条约与时间轴中“④”对应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0.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知道“史实”与“观点”的联系和区别。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②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下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停办。
    ③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和速成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1. 如下表是某杂志的简介,其中“?”应填写的是(  )

    创办人

    陈独秀

    创办时间

    1915年

    创办地点

    上海

    前期宣传思想

    “民主”和“科学”

    创办意义

    正式吹响了的号角

    A . 维新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2. 历史剧《1912年北京故事》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 . 读书人来京参加科举考试 B . 旗袍、中山装成为街头流行装束 C . 剪掉辫子的人越来越多 D . 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 13.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以段祺璃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A . 救亡图存 B . 走向共和 C . 军阀割据 D . 军队建设
  • 14. 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运动的口号。下列关于这场运动的正确表述是(  )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废除二十一条”

    ①它是一场文学革命

    ②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④它抨击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5. 1921年3月,李大钊给河南郑州工人讲课。当时学习的工人姜海世回忆道:李大钊很幽默地说,“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将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工人们听了都很高兴。这段回忆说明(  )
    A . 李大钊建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 . 李大钊向工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C .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D . 李大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 16. 历史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于(  )
    A . 中共一大 B . 国民党一大 C . 西安事变 D . 重庆谈判
  • 17. 一则谜语的谜面是“革命声穿画肪中,诞生共党庆工农”,它的谜底应是(  )
    A . 五四运动 B . 北伐胜利进军 C . 中共一大召开 D . 八七会议召开
  • 18. 某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该展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广州起义
  • 19. 如下图是国民革命第四军北伐胜利奖章,此章颁发于1927年2月。获得这枚奖章的是(  )

    A . 叶挺 B . 朱德 C . 陈毅 D . 彭德怀
  • 20. 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A . 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著名论断 B . 三湾改编——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 C . 秋收起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 . 古田会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21. 网上搜索“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等关键字,出现的结果可能是(  )
    A .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B . 延安革命根据地 C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22. 学校要组织开展“重温红色之旅,学习长征精神”活动,以下路线中符合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的是(  )
    A . 瑞金一泸定桥一赤水河一吴起镇 B . 瑞金一吴起镇一赤水河一泸定桥 C . 瑞金一赤水河一吴起镇一泸定桥 D . 瑞金一赤水河一泸定桥一吴起镇
  • 23.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里说:“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向西,以为我渡江北却又远途回击,处处生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该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24.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下列可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有(  )

    ①历史课本中对南京大屠杀的叙述

    ②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于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③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撰写的、反映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

    ④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张纯如出版的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5. 如下所示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 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条件 C . 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D .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26.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之得失,事关重大。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时握着拳头,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展,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不久,人民解放军(  )
    A .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 . 开始战略决战 D . 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 27.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形成的局面是(  )
    A . 解放军被迫战略转移 B .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C . 解放军进行主力决战 D . 解放军推翻反动统治
  • 28. 1949年,如下图中①这座城市获得和平解放,免遭战火破坏。与之相关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9. 20世纪初以后,满腔爱国之情的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点燃了精神火炬。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骆驼祥子》——老舍 B .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C . 《愚公移山》——齐白石 D .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 30. 如下图所示的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宣告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是(  )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
  • 31.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

    (事件•报道)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现象的报道。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英美租界银楼、酒馆、茶食等铺招牌凡有满汉字样者前惟除去“满”字,昨日起则将“满”字一律改为“新”字,如新汉酒席、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颇觉气象一新。

    ——《申报》1911年11月6日

    材料三:1865﹣1895年各主要城市新办报刊统计表

    上海

    香港

    澳门

    广州

    厦门

    福州

    汉口

    天津

    宁波

    其他

    合计

    外文报刊

    41

    12

    14

    5

    2

    5

    2

    2

    1

    7

    91

    中文报刊

    45

    6

    /

    10

    3

    4

    7

    1

    2

    8

    86

    ——刘文婷:《中国近代商业报刊研究》

    材料四:一般人论报纸者,以为报纸之使命不外二端:一为传达正确消息,二为建立公正舆论。自表面观之,此二者如能忠诚以为,似已尽报纸之能事。殊不知一报纸之形成,尚有若干潜在之元素焉,兹分述如下:

        报纸之大众化。报纸既为社会之缩影,则报纸即为社会所有……报纸之内容既以大众为对象,故所载之消息,应以大众之利益为利益,大众之是非为是非,断不容有一毫私见存于其间。

        报纸之教育化。吾人试取报纸读之,自首页以至于终了,其间无往不含有教育之意味,若者为国内政情,若者为国际局势,若者为商业金融,若者为社会琐闻,皆一一显露于眼前……此诚现实之教育读物也。

        报纸之时代化。人类生活,故无时无刻不在推演之中,日复一日,进展永无尽期……报纸为时代之读物,自应随时代以进展,尤应领导大众以谋适应时代。

        报纸之民族化。中国为一半殖民地之国家,职司舆论之报纸,尤应具有民族化之元素。一方面固应将旧社会的遗留,予以清除,一方面尤须努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完整之使命。

    ——摘编自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

    1. (1) 依据材料一,说出造成“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的运动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运动的影响。
    2. (2) 说出材料二中令中国“气象一新”的革命的名称,材料二的现象体现该革命的哪一项政治纲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3. (3) (人物•评价)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事迹的评价。

      请你为历史人物选择相符的评价内容,将其填入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字母)。

      ①:;②:;③:

      A评价:

      数十年来专心一志,以谋中国革命,其始之也,人人无此观念,而于彼独先继之

      也;屡仆屡起,人人无此坚忍,而于彼独不屈;人人不料有此伟大之结果。

      ——《申报》1911年12月24日

      B评价:

      以此等无能无谋之人,而欲妄行帝制,宜其半途而无成矣。

      ——《申报》1916年3月31日

      C评价:

      自知轮船之利,参用西人之法学造轮船,以为有西国船为之法式,而又悉心经

      理,加意学习,庶几可以与西船相衡,并驾齐驱于海道之中矣。

      ——《申报》1881年3月17日

      (报业•使命)除了《申报》,中国近代还涌现出一批新式报刊,它们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4. (4) 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上海是中国近代报业中心。

      ②中国近代报刊都兴起于东南沿海。

      ③中国近代报刊主要是外文报刊。

      ④中国近代报刊最先由外国人创办。

    5. (5) 依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报纸的使命。
  • 32. 《中国14年抗战》是一款军事网游,全景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刻。请你在游戏中与抗日名将并肩作战,亲真实的历史事件。
    1. (1) (任务1•血战九一八)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请你从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选择相应的作战地图:(填写字母)。

    2. (2) (任务2•兵谏双十二)

      1936年12月12日,你将见证(多选,填写下列序号)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而实行“兵谏”。

      ①杨靖宇  ②张学良  ③杨虎城  ④赵登禹  ⑤佟麟阁

    3. (3) (任务3•风雨回忆录)

      你遇到一位游戏角色_“宛平县长王冷商”,他回忆说道:

          “夜间10时,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实行夜间演习毕,集合回队时,突然扬言有日兵一名失踪,在宛平城外到处寻觅不见,意图进城搜索,并开枪数响示威。一方由北平日特务机关向我市政府及外交委员会交涉,谓日兵失踪定被卢沟桥驻军或该处土匪所害,应准日军进城搜索,如有其他情形,须由我方负责等语。”

      从王冷斋的叙述判断,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精确到日):

      (任务4•民族大抗战)

      游戏进行到此,开启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请你选择要加入的抗战战场,将相应的“□”涂黑。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如果你选择加入“正面战场”,请完成第(4)(5)题。

      如果你选择加入“敌后战场”,请完成第(6)(7)题。

      (选择一个战场完成即可满分,多选无效。)

      示例(照抄无效)

      战役:淞沪会战:描述:1937年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打破

      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示例(照抄无效)

      战役:淞沪会战:描述:1937年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打破

      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正面战场的抗战:

    4. (4) 在正面战场,你将经历一系列经典战役。请选其中一个,仿照示例,进行简单描述。

      战役:;描述:

    5. (5) 材料一: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绝大部分政权,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大城市、交通要道和较丰富的战略物资,拥有200万军队,背靠中国大后方,出于抗日战争的正面防御地位,直接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这种战略地位及军事状态就决定了国民党及其军适宜于担当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宜于发挥其特长。

      ——郭绪印:《评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

      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方面担当正面战场抗战任务的主要原因。

      敌后战场的抗战:

    6. (6) 在敌后战场,你将经历一系列经典战役。请选其中一个,仿照示例,进行简单描述。

      战役:;描述:

    7. (7) 材料二: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但所掌握的武装力量数量较少、地盘较小,且多为贫困的乡村、小城市,物质条件较差,故而不适宜于在正面战场与敌人打正规战。但却具有游击战的丰富经验和优良的作战技术。这种战略地位和军事状态就决定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最适宜担负开辟后战场的重任,在敌后游击战中最便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郭绪印:《评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

      依据材料二,概括共产党方面担当敌后战场抗战任务的主要原因。

    8. (8) (任务5•伟大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游戏的“抗战胜利庆典”中,你回顾了抗战以来的重要文件,其中一份如下图所示:

      依据这份文件,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