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统考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08 浏览次数:799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列史实出现最早的是(    )

    A . 内阁、都察院、风力水车 B . 政事堂、御史台、高转筒车 C .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 D . 中书门下、三司使、以煤冶铁
  • 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B .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C .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3. (2017高一下·三台月考)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
    A .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4.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

    A . 阻止了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 B . 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 C . 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 D .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5.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据此判断,梁启超“育人才”的直接用意是( )

    A . 培养实用型的科技人才 B . 提高民众道德素养 C . 培养法律建设所需人才 D . 培养民众参政意识
  • 6.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7.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 .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 .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 8.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 . 1949—1951年 B . 1953—1955年 C . 1958—1960年 D . 1979—1981年
  • 9.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当几个人在一个特定事务上具有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和利益时,只有得到每个当事人的同意,他们的共同管理才能终止。这全面体现了(    )

    A . 契约原则 B . 法治原则 C . 集体意识 D . 分权意识
  • 10.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 国王掌控实权 C .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 宪政制度确立
  • 11.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 .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 .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 . 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 12.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

    A .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二、<b >综合题</b>
  • 13. 近年来,福利制度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时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1820—1998)



    荷兰(%)

    英国(%)

    美国(%)

    1820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1890

    农业

    36

    16

    38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

    农业

    3

    2

    3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5

    72

    74

    ——蒋昭使《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比较表中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 (1)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人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部分)

    时间

    得主

    角色

    领域

    1919年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

    时任美国总统、国际联盟的最初倡导者

    国际组织

    1920年

    莱昂·维克多·奥古斯特·布尔茄瓦(法国)

    国际联盟理事会主席,法国议会主席

    国际组织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瑞典)

    时任瑞典首相

    国际组织,和平运动

    1921年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挪威)

    各国议会联盟秘书长(布鲁塞尔)

    和平运动

    1933年

    诺曼·安吉尔(英国)

    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作家

    军备控制与裁军

    1934年

    阿瑟·亨德森(英国)

    1932年裁军会议大会主席,前外交部长

    国际组织,军备控制与裁军

    1935年

    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

    和平主义者,记者

    人权,军备控制与裁军

    1. (1) 根据材料,概括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对象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33年至1935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奖的主要因素。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文、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赍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产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吏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赍官污吏退田还民,进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青天”现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