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3-18 浏览次数:29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 . 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 . 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 . 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
  • 2.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
    A .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 社会等级森严 C . 徭役比较繁重 D . 厉行抑商政策
  • 3.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 .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 .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 .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 4. 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
    A .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 . 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 .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 5.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 . 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 . 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 . 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 .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 6.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
    A .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 7.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
    A . 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 .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 .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 .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 8. 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
    A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 . 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 . 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D . 第三世界崛起
  • 9. 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
    A .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 10. 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
    A . 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 . 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 .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 .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 11. 据美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该言论反映了美国(  )
    A . 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B . 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 C . 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 D . 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
二、非选择题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 (1) 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 (2) 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 (3)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反映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其故事梗概如下:

        清朝康熙年间(1671年),山东郯城西南方向归昌集外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任某和王氏。他们没有孩子,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这一年的某个时间,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但不久之后,艰辛逃跑路上的王氏遭情夫抛弃,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栖身于一座道观之内。1671年11月,王氏曾经的邻居高某来道观上香,在厢房中瞥见王氏,怒斥道士怎么可以收留妇人。刚好此时,已得知王氏藏身于道观的任某也来了,也许因为曾有积怨,任某与高某爆发冲突。经此一事,高某和道士把王氏送到任父住处,任某与王氏又生活在一起,直到第二年一月的一个雪夜,两人激烈地争吵任某掐死了王氏,后抱着其尸体朝高家走去,半路上突然传来犬吠声、更夫鸣锣声,任某放下王氏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及其父亲诬告高某和王氏有奸情并杀了王氏,知县黄六鸿很快厘清案情。根据大清律例,以死罪诬人理当处死,但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故事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评价准确全面。)

  •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利比亚禁飞区问题上,法国作为刺比亚原油产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极力推动北约介入;而德国等国家由于利益关联度不大,不愿承担为此需付的代价,以至法国激烈攻击德国态度消极。同样,1994年卢旺迭发生种族大屠杀时,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西方大国也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多个国家甚至一度反对干预。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竭力阻挠联合国安理会向卢旺达派遣维和部队,结果导致60万人在那场大屠杀中丧生。在联合国对卢旺迭的干涉行动中,美国置卢旺达境内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于不顾,而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却极为热心。

    ——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大国处理局部地区问题上的态度。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各国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周瑜,子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 (1) 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