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江都三中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31 浏览次数:5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  

    A . 儒家思想 B . 法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道家思想
  • 2.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这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加以推广开始于 (  )

    A . 商朝 B . 西周 C . 秦朝 D . 汉朝
  •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下列有关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汉时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管辖 B . 唐朝时吐蕃与唐和亲,汉藏“和同为一家” C . 明朝时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D .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4.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 . 统一了女真各部 B . 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 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 5.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与下列哪一史实关系最为密切(  )

    A . 中国禁烟运动的巨大胜利 B . 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清朝统治者的傲慢
  • 6. (2016八上·惠民期中) 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洋务运动 C . 甲午战争时期 D . 北伐战争时期
  • 7. 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指(  )

    A . 百家争鸣 B . 文艺复兴 C . 辛亥革命 D . 戊戌变法
  • 8.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B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D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9. (2016九上·宜兴期中) 以下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语句是(  )

    A . 国家和君权是上帝的创造物 B . 上帝的伟大是人不能企及的 C . 上帝随意创造和毁灭一切 D . 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 10. 某电视台举行《探险者的梦想》知识竞赛,要求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不符合哥伦布探险航行的有关论述,你应选择哪一项(  )

    A . 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B . 探险航行的范围局限在大西洋 C . 完成了横渡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航行 D . 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 11. 17—19世纪发生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是指 (  )

    A .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 . 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C . 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 D . 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
  • 12. 《共产党宣言》中说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下列选项中符合其精神的是(  )

    A . 改善资本主义弊端 B . 迫使资本家向工人让步 C . 抵制工业革命 D .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13. 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下列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体现时代发展主流的是:(  )

    A . 美国南北战争 B . 俄国1861年改革  C . 日本明治维新 D . 中国洋务运动
  • 14. 有学者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某个国家:“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国家是(  )

    A . 俄国 B . 日本 C . 美国 D . 德国
  • 15.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

    A .  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B .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C . 盘剥工人的资本家 D .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 16. 下列选项中,使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是(  )

    A . 十月革命 B . 《共产党宣言》 C . 《四月提纲》 D . 二月革命
  • 17.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推行(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工业复兴法 D . 斯大林模式
  • 18. 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  )

    A . 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B . 市场经济繁荣 C . 经济危机严重 D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19. 今天我们观察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农业发展落后,轻工业产品生产不足。造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20.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方法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罗斯福新政 C . 马歇尔计划 D . 法西斯专政
  • 21. (2016九上·卢龙期末)

    下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

    A . 《联合国家宣言》 B . 《独立宣言》 C . 《人权宣言》 D . 《权利法案》
  • 22. 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结束,它的生命也就完了。”下列战役中印证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是(  )

    A . 中途岛战役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 诺曼底登陆战 D . 柏林攻坚战
  • 23. (2015九上·成武期末) 某班开展“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

    A . 《共产党宣言》 B . 十月革命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 “北约”“华约”的建立
  • 24. 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  )

    A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提高了各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各国的政局 C . 西欧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意识增强 D .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2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

    A . 美国经济的滞胀 B . 苏联的威胁 C .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 D . 中国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 (2) 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跟四大发明中哪项发明有关系?

    3. (3) 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远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成了什么政策? 该政策在客观上有何积极的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材料三:1889年5月、6日,巴黎再次承办世博会,……由于采用了电灯照明技术。这也成为第一次晚上也开放的世博会。……为迎接这次盛会,巴黎为埃菲尔铁塔安装了一部电梯,参观者可以直达顶层。

    材料四:“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大的演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是由什么人传到西方的?

    2. (2) 中国的“发明技术”不断传入西方。汉代架构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什么?在传入欧洲的诸多发明中,其中一项发明为欧洲革命提供了军事武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这里的 “一项发明”、“革命”分别指什么?

    3. (3) 材料二中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5) 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原因。

    6. (6) 当我们欢呼工业革命发明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充裕与精神上的满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我们的天空不再蓝了,河水不再绿了,这告诫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材料三:“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语(1945年2月于雅尔塔)

    材料四: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 (2) 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召开了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哪一条约的签署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提到的“两个大国”分别是哪两国?

    4. (4) 材料三中的“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的什么?

    5. (5) 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同盟破裂之后美苏之间维持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状态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

    6. (6) 对于以上所提及的国家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