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101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

更新时间:2019-01-08 浏览次数:3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 2.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 氯Al    B . 铁Fe    C . 硅si    D . 氖He
  • 3. (2018九上·朝阳期末) 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 氮气 B . C . D . 氯化钠
  • 4. 下列一定是纯净物的是(   )
    A . 净化后的空气    B . 澄清石灰水    C . 生理盐水    D . 液氧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B . 碳原子可以和空气分子化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 C . 原子不可以再分 D . 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分子
  • 6.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 . 蜡烛    B . 木炭    C . 红磷    D . 硫粉
  • 7.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把蜡烛切成小块 B . 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 . 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 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 8. (2017九上·高淳期中)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取用液体   B . 倾倒液体   C . 读取液体体积   D . 点燃酒精灯
  • 9. 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方法不能鉴别的是(   )
    A .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 用手分别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味 D . 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 10. 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
    A . 用完酒精灯后,用嘴吹灭 B . 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 . 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D .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 11. 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基本一致。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工作舱中空气的主要成分,下图中最合理的是(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   )

    A .     B .     C .     D .
  • 12. 下列关于水受热沸腾、水蒸气遇冷凝结实验(如下图所示)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酒精灯加热的作用是让分子从静止开始运动 B . 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数目不变 C . 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体积增加 D . 实验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 13. 如图所示,将一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 水槽中澄清石灰水液面下降 C . 试管中可能充满液体 D . 试管内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 14. 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序号

    实验操作(或方案)

    实验结论

    A

    把澄清石灰水滴入充满某气体的集气瓶里,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B

    蜡烛熄灭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

    白烟的成分就是蜡烛的成分

    C

    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观察,无明显现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大量气泡生成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D

    点燃一支蜡烛,用烧杯将其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如下图所示,利用过量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二、简答题
  • 16.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 (1) 工业上利用液化法分离出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主要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 (2) 食品包装袋中常充氮气以防腐,所利用的氮气的性质是
    3. (3) 氧气和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请从微观角度说明理由:
    4. (4) 下图表示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 . 汞原子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 B . 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 C . 此反应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D . 此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E . 此化学变化过程,只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的过程
三、填空题
  • 17. 以下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 (1) ②的最外层上有个电子。
    2. (2) 以上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钠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稳定结构的是
    3. (3) ⑤对应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四、实验题
  • 18.

    1. (1) 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A.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实验室用此方法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②用此装置收集氧气,利用了氧气的性质是

      ③当观察到导管口气泡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可收集到较纯的氧气。

      ④仪器a的名称是

      ⑤用此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2. (2) 某同学利用A装置收集了三瓶氧气,接着做氧气性质实验。

      实验操作示意图

      实验现象

      集气瓶中,木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①

      铁丝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②

      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③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④

      硫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⑤

  • 19. 请你根据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完成下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得到结论

    比较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的硬度较低,

    探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高低

    将一根细木条放入火焰中,约2秒后立即取出

    木条两侧被烧痕迹最重

    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资料)

    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

五、科学探究题
  • 20.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 (1) 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2. (2) 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3. (3)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 21. 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集气瓶的容积为200mL,装有50mL水,250mL量筒内装有200mL水。

    实验步骤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操作已略去):

    I. 用强光手电照射,引燃足量红磷;

    II. 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读取量筒中的水的体积;

    III. 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 (1)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2. (2) 红磷的作用是
    3. (3) 集气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
    4. (4) 实验中观察到集气瓶内的液面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是
    5. (5) 此实验得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得出此结论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6. (6) 步骤II中,未冷却至室温就读取,会使读取的量筒中水的体积数值 (填“偏高”、“偏低”、“相等”)。
    7. (7) 步骤Ⅱ中,读取量筒中的水的体积时,仰视,会使氧气含量的测量值(填“偏高”、“偏低”、“相等”)。
    8. (8) 步骤Ⅱ结束后,集气瓶中气体为(填“纯净物”、“混合物”)。
    9. (9) 此实验原理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 22. 在生活和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下图为家庭制氧机内桶构造示意图,桶上设有制氧剂投药口和出气口。

    已知:

    i. 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和催化剂;

    ii. 本产品用于人体保健吸氧,产生的氧气需通入水中净化。制氧时,从投药口中投入药品后,立即将其关闭。过碳酸钠加入水中后,分解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

    1. (1) 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
    2. (2) 氧气的出口为(填“a”或“b”)。
  • 23. 某小组同学在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度很慢,产生的气泡很少。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速度慢、气泡少可能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速度慢、气泡少可能与MnO2的质量有关。

    (进行实验)根据下图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用26 mg MnO2与5 mL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图1。

    实验2:用5 mL 1.5%过氧化氢溶液与不同质量MnO2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图2。

    (解释与结论)

    1. (1) 实验1得到的结论是
    2. (2) 实验2的目的是
    3. (3) 小组同学在制氧气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度很慢,依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4. (4) (反思与评价)

      利用上图装置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是否合理?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