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

更新时间:2017-04-01 浏览次数:11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
    A .    门捷列夫   B . 达尔文   C .      拉瓦锡   D .        牛顿
  • 2. 实验结束后,如图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3. 某种新型高能锂电池的总反应为Li+MnO2═LiMnO2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锂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 B . MnO2是反应的催化剂 C . MnO2中锰元素化合价为+4价 D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4.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元素周期表中铕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 原子序数为63 C .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9 D . 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 5. 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 冰块 B . 蔗糖 C . 食盐 D . 酒精
  • 6. 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 . 钙离子:Ca+2 B . 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Al3+ C . 2个氢分子:2H2 D . 氧化铁:FeO
  • 7. 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 B . 稀有气体能做保护气﹣﹣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C . 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 .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两种溶液中都存在酸根离子
  • 8. (2016九下·肥城期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②原子不显电性 ③原子不能再分 ④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⑤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

    A . ①②④ B . ②④⑤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⑤
  • 9.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立即关掉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 .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使室内温暖应保持门窗关闭 C . 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 . 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着地面逃离火灾区
  • 10.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①和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B . ①和②属同种元素 C . ②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 . ④属于金属元素
  • 11. (2017九上·抚顺期末) 在化学反应前后,以下各项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种类   ②元素种类    ③分子种类    ④物质种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有白烟生成 B .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C . 黄色pH试纸条沾到碱液变红色 D . 光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 B . 凡是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 C . 任何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均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 .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会改变
  • 14.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 . 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 .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 15.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 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 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C .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D . 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二、<b >填空与简答</b>
  • 16.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现有盐酸、水、氮气、浓硫酸、氧气、干冰、甲烷等物质,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 (1)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2. (2) 可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3. (3) 属于化石燃料是;   
    4. (4) 不具有挥发性的酸
    5. (5)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的气体是
  • 17. 水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用途.
    1. (1) 硬水和软水常用来区分,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法;
    2. (2)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填物质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
    3. (3) 水是重要的溶剂,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500g,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
      A . 酒精灯 B . 玻璃棒 C . 烧杯 D . 量筒 E . 托盘天平
    4. (4) 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杂质,需加入适量的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再将滤液,便可得到NaOH固体;
    5. (5) 现有室温下Ca(OH)2的饱和溶液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一段时间后得到同温度的溶液乙,则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乙(填“>”“<”或“=”).
  • 18.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1) 图1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从微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都是由构成的;

      ②写出图1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 (2) 图2表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 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使得中国的“青蒿素”引起世人关注.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化学式为C15H22O5 , 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可溶于乙醇、乙醚,几乎不溶于水,对热不稳定,易分解.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 (1) 青蒿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 (2) 根据描述请你写出青蒿素的一条物理性质
  • 20. 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分别点燃A、B两根火柴,将A火柴头竖直向上,B火柴头斜向下(如图1所示),更容易持续燃烧的是火柴,原因是
    2. (2)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图2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 21. 如图如示,若将“稀硫酸”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顶层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空白处为该层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下一层或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 (1) 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进口→→出口.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种;
    2. (2) 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层.
三、<b >实验与探究</b>
  • 22. 为了制取CO2气体并验证其性质,小林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 (1)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 (2)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填装置字母代号);
    3. (3) 若用装置E、F、G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的现象是,G中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3.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 (1)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请写出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是不正确的.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2. (2)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不正确.

      猜想正确.

四、<b >分析与计算</b>
  • 24. 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一定质量8.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15%的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请计算: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g

    烧杯和烧杯中溶液的质量/g

    60

    3.3

     62.5

    1. (1)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 (2)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