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

更新时间:2015-09-23 浏览次数:57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 . 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 .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 2.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 . 鲜卑 B . 匈奴 C . D .
  • 3.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 . 迁都洛阳 B . 实行官吏俸禄制 C . 颁布均田令 D . 讲汉语
  • 4. 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 . 迁都洛阳 B . 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 . 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 . 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 5. 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A . 齐桓公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孝文帝
  • 6.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严惩贪污受贿 C . 颁布均田令 D . 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 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 .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8.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 . 人口大量南迁 B . 孝文帝改革 C . 张骞通西域 D . 江南的开发
  • 9.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A . 秦始皇统一文字 B . 汉武帝独尊儒术 C . 孝文帝厉行汉化 D . 武则天重用酷吏
  • 10.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A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 刺激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C . 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 .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 11. 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 . 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 . 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 .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 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 12.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 .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 .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 .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 13.

    如下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 14.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融合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 15.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北魏统一了全国》 B . 《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 . 《从平城到洛阳》 D .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 16. 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年,统一黄河流域。

  • 17.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影响

  • 18.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 19. 北魏建立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实行汉化,这些措施促进了

  • 20.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取代,西魏被取代,这五个朝代统称为

  • 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 22. 北魏建立后,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 (3)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 24. 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 (2) 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 25. 探究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 (2) 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