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科学中考复习专题:声现象和光现象

更新时间:2017-03-24 浏览次数:94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 .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 2. (2016七下·杭州期中)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琴声婉转悠扬,我们是通过响度来判断乐器种类的 B . 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是因为音调的不同 C .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是根据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D . 会场内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控制噪声的
  • 3. (2016七下·杭州期中)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D . 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 4. (2015七下·浙江月考)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 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5. 小丽妈妈新买的手机里装了“会说话的汤姆猫”这款流行的小游戏.当小丽对着手机说话的时候,它就模仿你的腔调学舌.如图所示,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手机发出声音时,通过扬声器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B . “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 . 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信号 D . 两种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 6. (2016·余姚模拟)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B . 用放大镜看邮票 C . 日环食的产生   D . 铅笔好像折断了
  • 7. (2016·丽水) 如图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是(  )

    A . 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B . 花瓶在镜中成的像 C .  地图经放大镜成的像 D .   亭子在水中成的像
  • 8. 我们经常提到各种像,如: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显微镜成像,其中(   )
    A . 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 .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 . 由于光的反射而成像的是②⑤ D . 由于光的折射而成像的是③④⑤
  • 9. (2016·湖州)

    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 .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B . 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 .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 .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10. (2016·温州)

    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是(   )

    A . 镜中的像变大 B . 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 C . 镜中的像始终竖直 D . 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 11.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 . 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 . 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 . 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 . 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正立的像
  • 12. (2016·嘉兴) 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 .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 .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 . 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 13. (2016·绍兴)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一定可以在光屏上的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填空题
  • 14.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名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根据的是声音的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控制噪声。

  • 15. (2016七下·浙江期中)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16.  我们在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太阳的像.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树叶是由于光射到树叶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我们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

  • 17.

    放映电影、幻灯机的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可利用(选填“漫反射”、“镜面反射”)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李华在湖边观鱼(如图所示),这条鱼的实际位置在点处,但李华所看见的鱼却是在点处。(选填“A”或“B”)。所以,有经验的渔民知道,用鱼叉叉鱼时要朝着所看到的“鱼”更(选填“深”或“浅”)一些的位置叉去,才能叉到鱼。


  • 18. (2015七下·浙江月考)

    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 诗人看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而形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填“甲”或“乙”)、若没有大气层,则,日出时间将(填“提前”或“推迟”), 日落时间将填(“提前”或“推迟”),白天时间将变(填“短”或 “长”)。

  • 19.

    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调整(选填“上”或“下”)。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当烛焰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清晰的像。

三、综合题
  • 20.

    在信息量猛增的今天,手机是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请提出两个与手机相关的物理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回答:(知识点不能重复)

    例如:问:手机来电话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答: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1. (1) 问:;答:

    2. (2) 问:; 答:

  • 21. (2016七下·杭州期中)

    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 (1)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可以用光的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关;

    2. (2) 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像的大小(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2. (2016·台州)

    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


    1. (1)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

    2. (2) 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移动.

  • 23. (2016·杭州)

    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2. (2) 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3. (3) 从图中读出物距为cm,并推算出焦距为(选填字母).

      A.f<15cm    B.15cm<f<20cm    C.f>30cm

    4. (4) 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24. (2016七下·杭州期中) 七年级同学去西湖边春游,刚下车时感觉空气特别的清新,弥漫着芳香的泥土气息;绿树红花,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特别的美丽;流水涓涓,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嬉戏;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曲……

    1. (1) 在这段话中分别用等感觉器官来感受自然界。

    2. (2) 绿色的物体只(填“吸收”或“反射”)绿光;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的色光颜色决定的。

    3. (3)

      看到水中的鱼是(实象或虚象),想用鱼叉抓鱼,你认为他们应把鱼叉往方向插下去。(填AB、AC或AD)

    4. (4)

      听到鸟叫声的过程是: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 9 ],并引起它的振动,通过[8]

      传到内耳,刺激[5]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形成听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