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3-24 浏览次数:751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 .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 .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 .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 2. 汉初,地方官吏秩过百石者皆由皇帝任命,故有所谓“命卿”之称。后来,除了皇帝外,汉代上自丞相,下至九卿,皆有拜除(拜授官职)之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中央集权弱化 B . 君主专制弱化 C . 官吏越来越多 D . 权臣越来越多
  • 3.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A .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 . 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 .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 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 4. 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

    A .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 5. 下表为1914—1936年中国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缫丝工业(    )

    上海

    无锡

    广东

    全国丝厂出口量(关担)

    开工厂数

    丝车(部)

    开工厂数

    丝车(部)

    开工厂数

    丝车(部)

    1914

    57

    14964

    8

    2118



    56766

    1922

    65

    17260

    19

    6220

    180

    90064

    89248

    1929

    104

    23582

    46

    12862

    146

    72455

    132991

    1936

    49

    11116

    41

    13090

    57

    30243

    29600

    A . 区域发展比较均衡 B . 对外出口占有优势 C . 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 . 一战之后迅速萧条
  • 6.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

    A . 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 . 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 . 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 7. 1938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暂行撤离海军部,其经管事务,并归海军总司令部管理;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军事委员会下属的第三部(国防工业),第四部(国防经济)并入经济部;铁道部及全部经济委员会公路部分并入交通部。这一调整反映国民政府(    )

    A .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形象 B . 适应了抗战新形势需要 C .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D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8.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B . 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 .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D . “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
  • 9. 始于12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主要是私法研究的勃兴,在“复兴的罗马法”的结构中,它的法律制度不是基于形式法律的原则,就是基于物质的原则,这主要理解为经济方面和功利主义的考虑。 罗马法复兴是因为罗马法(    )

    A . 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D .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 10.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 .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 .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 .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 . 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 11. 罗斯福总统的幕僚塞缪尔·罗森曼多年后回忆,当时国会满是总统的政敌,企图阻扰其振兴经济方案通过,但每当利用“炉边谈话”通过收音机向民众进行广播后,这些国会议员都收到潮水一般的选民信件,催促他们支持总统的方案,这成了总统的秘密武器。这说明(    )

    A . 总统魅力决定新政成败 B . 舆论导向有较大盲目性 C . 国会决议受到传媒左右 D . 政府公关借力大众传媒
  • 12. 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 . 文明的多样性维护世界的稳定 B . 文明的融合是和平的最好保障 C . 多极化趋势避免文明间的冲突 D . 单极世界构建易触发世界大战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不同于先前院落组成为主的建筑物,规模更加宏伟。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华北地区,住宅封闭紧锢,江南一带,敞开外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由于佛教的传入,此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宋代坊和市的区别逐渐消失,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明清紫禁城是遵循传统礼法制度仿照中都和南京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玄宗即位后社会弊病遍野,决心改革。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开元三年(715),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开元二年(714),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 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人郑棨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美国不能说没有尽力,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还是失败了。战争过程中,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而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使美国全国意志无法集中、思想无法统一,以致社会陷于混乱,政府陷于瘫痪,无法有效运作;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

    耗时十多年的越战的失败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摘编自戴维·凯泽《美国悲剧:肯尼迪·约翰逊导演的越南战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越战争失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盛宣怀涉足“洋务”,毕生的追求是“办大事”,“做高官”。李鸿章对其野心看的很清楚。他对亲信说:“盛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作高官。”“挟官以凌商,挟商已蒙官”,上下其手,左右开弓,是盛宣怀大做“无本生涯”,最终成为清末首富的不二法门。当时清政府财力不济,开办“求富”企业颇多困难,可又不得不办,故采用“招商集资”“官督商办”的权宜方式。盛宣怀明确提出,举办“求富”企业,“唯有援照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之一法,商集其资,民鸠其工,官总其成”。但企业大权,有官方督办掌管,不能完全由股权说了算。在盛氏的“督办”之下,经营顺手则分享巨利,甚至巧夺豪取,企业亏损则推卸,巧语趋避。但是,纵观盛宣怀一生,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无一成功,如矿务、棉纺织业等。

    ——摘编自卢伯炜《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督办洋务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盛宣怀。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