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3-24 浏览次数:12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    )

    A . 火德、土德 B . 金德、火德 C . 水德、土德 D . 土德、木德
  • 2.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 .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 .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 3.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 .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 4.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

    A . 主张万物皆理 B . 反对空谈性理 C . 提倡经世致用 D . 否定格物致知
  • 5.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

    A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 辛亥革命期间 C . 新文化运动期间 D . 北伐战争期间
  • 6. 下表为1882年股票市场行情(部分),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    )

    股票名称

    票面额(两)

    股票行情

    2月1日

    6月12日

    7月29日

    9月26日

    10月9日

    轮船招商局

    100

    220

    250

    255

    253

    270

    上海机器织布局

    100(先收50)

    96

    112

    115.5

    110

    105

    开平矿务局

    100

    170

    237.5

    220

    216.5

    230

    长乐铜矿

    100

    160

    170

    168

    230

    平泉铜矿

    105

    125

    200—205

    257.5

    256

    251

    鹤峰铜矿

    100

    123

    175

    155

    177

    (转自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A . 军事工业收益日渐增长 B . 民用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C . 民间资本主导地位明显 D . 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
  • 7.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 . 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 . 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 . 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 .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 8.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

    A .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 .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 . 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 9.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

    A .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 .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 10. 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 . 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 . 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 . 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 11.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需要解决苏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市场任务,然而工业化对于每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要求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与的要多得多。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 . 恢复了国民经济 B . 冲击了国有企业 C . 滞后于形势发展 D . 推动了一五计划
  • 12. (2017高三上·沙市月考)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 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 .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 . 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 . 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1. (1)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结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此时,英国均势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出现了对德国“绥靖”的端倪。30年代后,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崛起,希特勒玩弄手腕,把自己装扮成和平主义者。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区,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国力迅速提高。英国的绥靖政策变“扶德抑法”为如何对付德国,到1937年,一整套有别于以往绥靖政策的绥靖政策形成,它以向德国妥协为中心,以维护欧洲和平现状为目标。张伯伦奉行的绥靖政策是一种“同时运用警棍和胡萝卜”的双层政策,大刀阔斧重整军备,同时对德国持妥协和姑息的态度。以做交易的手法,满足德国的部分利益来和德国进行外交周旋,这种状况延续的结果就是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变化及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英国的绥靖政策。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人,家境贫寒,青年入太学读书,在地方做过小官,30岁后辞官家居,潜心著述。在天人感应说,谶纬之说甚嚣尘上之时,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强调“人之所以生者,静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只有“明死人无知”,才能定“厚葬无益”。王充很少偶像崇拜。为了求真求实,他把质询的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问孔》中,他揭示出孔子学说中的多处矛盾。但王充在人的穷通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上,说人“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在社会本身寻找原因,这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弱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的主要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充的思想。

三、<b >简答题</b>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