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题

更新时间:2015-09-24 浏览次数:176 类型:同步测试
一、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题
  • 1. 赫鲁晓夫改革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包括(   )


    A .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B . 增加农业投资 C . 平反冤假错案 D . 大规模垦荒,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情况不包括(   )

    A . 不顾苏联自然条件,强行开展“玉米运动” B . 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C .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但不彻底 D . 盲目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超美国
  • 3.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这一做法始于(   )

    A .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B .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C . 大清洗运动 D . 1953年斯大林逝世
  • 4. 比较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和赫鲁晓夫的改革,其共同点是(   )

    A . 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危机 B .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 . 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D . 都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 5. 他为了改革,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位前苏联领导人是(   )

    A . 安德罗波夫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叶利钦
  • 6. 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  )

    A . 日本的明治维新 B .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C . 俄国的1861年改革 D . 中国的戊戌变法
  • 7.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

    A . 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 . 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 C . 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 . 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
  • 8.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 .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 .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 . 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 9.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A . 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B . 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C . 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 10. 20世纪的某一天,莫斯科20万人举行经政府批准的游行和集会,打出了“不要独裁者”“要把多党制写进苏联宪法”等标语口号。该游行发生在(  )

    A . 斯大林时期 B . 赫鲁晓夫时期 C .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 戈尔巴乔夫时期
  • 11.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 与美国军备竞赛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 西方的经济封锁
  • 12.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是在(  )

    A . 1964年 B . 1985年 C . 1989年 D . 1991年
  • 13. 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 . 使国家权力分散 C .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 .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
  • 14.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 . 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 B . 政治上形成独裁 C . 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D . 无政府主义泛滥
  • 15. 1990年苏联政局动荡的直接表现是(  )

    ①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②国民经济大滑坡 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严重 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6.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

    A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 .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17.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 开展工业化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D . 西方国家的封锁
  • 18.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德国 D . 苏联
  • 19. 导致苏联解体最主要、最直接的人物是(  )

    A . 叶利钦 B . 勃列日涅夫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 20. 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决定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

    A . 经济领域 B . 政治领域 C . 军事领域 D . 思想文化领域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二:“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1. (1)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
    2. (2) 结合材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赫鲁晓夫。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多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 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 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2. (2) 为改变这种困境,赫鲁晓夫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 (3) 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看法。

  • 2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请问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 24. 阅读下列材料:

    1987 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新思维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行政治改革?
    2. (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3. (3) 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 25.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