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

更新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951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工作重心的变化是(  )

    A .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 .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 . 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D . 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孤立封锁政策,还从军事上威胁中国安全。为此, 中国进行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抗美援朝 C . 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D . 整顿经济秩序
  • 3. (2016八下·淮安期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美援朝时期,哪些英雄以自己的行动体现出这一宝贵品质?(   )

    ①邱少云  ②刘胡兰  ③董存瑞  ④黄继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4. 辽宁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 C . 人民公社化 D . 大跃进运动
  • 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与如图相关的事件完成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 .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 .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 .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6.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接着是农业合作化,后来又演变为人民公社,20 世纪 80 年代取消。土地制度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是(  )

    A . 受到农民的欢迎 B . 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 C . 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D .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 7.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证。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 . 三大改造完成
  • 8.

    公共食堂在中国大地保持了不到两年时间,但它带来的 灾难和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两年。如图所示的公共食堂普 遍在中国出现是在(  )

    A . 1957 年 B . 1958 年 C . 1960 年 D . 1961 年
  • 9.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正,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滩上,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 声,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与我 国获得这一成功直接有关的人物是(  )

    A . 邓稼先 B . 焦裕禄 C . 詹天佑 D . 袁隆平
  • 10. 每个年代都有其特殊的生活记忆。下列四组关键词,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状况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A .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浮夸风 C . “红旗”牌轿车、“三面红旗”、“铁人” D . “两弹元勋”、“走资派”、红卫兵
  • 11. (2016八下·东莞期中)

    如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主产合作社的兴起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12. (2016八下·三亚期中)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3.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

    A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 . 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 . 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 14.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 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 15. (2016八下·麦积期中) “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出自(   )

    A . 马克思主义 B . 列宁主义 C . 毛泽东思想 D . 邓小平理论
  • 16.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 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的是(  )

    A . 1971 年 9 月 13 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1967 年 2 月,江青等人诬陷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 . 1976 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 . 1976 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 17. 不同时代产生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尚,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追求的时尚描述错误的是(  )

    A . 在教室里朗诵:“少年强则国强…” B . 罢课排练象征忠于毛主席的“忠字舞” C . 成群结队在学校粘贴大字报 D . 每天背诵毛主席语录
  • 18.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  )

    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

    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②③④⑤
  • 19.

    如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 100 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壮文、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文字,你认为这种设计理念体现的原则是(  )

    ①民族平等的原则

    ②民族团结的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建立

    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0.

    初二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图片可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

    A . 少年出洋觅真谛 B . 中原淮海建奇功 C . 拨乱反正倡改革 D . 一国两制定回归
二、<b >材料分析题</b>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帝国主义者侵略朝鲜的目的,主要地不是为了朝鲜本身,而是为了要侵略中国, 就像日本帝国主义者过去所做过的那样……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 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1. (1) 美国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同时美国直接干涉新中国 内政的事件是什么?

    2. (2) “日本帝国主义者过去所做过的”指的是什么?

    3. (3)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这对新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 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 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中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月 15 日,20 万人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紧接着,天津、上海也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 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 50 多个 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二: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 怎样的改造方式?

    2. (2) 材料一中反映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得如何?如何评价?

    3. (3) 材料二中图片反映的情况出现于什么时期?它反映出当时的什么 现象?

    4. (4)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图片反映的这种现象?它导致了什么严 重后果?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 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 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 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 (1) 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始于哪一年?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些? 分布在哪两个省份?

    2. (2)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 24. 材料解析

    材料一:1979 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1987 年底台湾当 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 3 万多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台湾来大陆投资、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 2400 万人次。截止到 2001 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 亿美元。近年来两岸通邮、通航也取得进展,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实现了海上货 运试点直航,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实现了货物与人员直接往来。目前,双方已开 通电话、电报、传真、移动通信等业务。台湾同胞激动地说“‘昔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

    材料二: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而现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目前两岸交往的基本状况。出现这种局面的基础是什 么?

    2. (2) 材料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后有何感想?

    3. (3) 材料一、二反映出海峡两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