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安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3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1905年,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并解释其含义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

    ②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③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④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 . 尚书省 B . 中书省 C . 门下省 D . 兵部
  • 3. 《中国全史》写道:“从公元960年到127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虽然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战事频繁,但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下列成就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B . C . D .
  • 4. 《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③
  • 5.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 .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 6.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
    A . 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 . 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 .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 7. “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另一变化,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材料观点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
    A .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B .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C . 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D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 8. (2016高三上·河南期中)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9.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 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 . 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 . 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 . 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1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
    A . 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 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 C . 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 D . 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
  • 11.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    )
    A . 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B . 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 C . 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 D . 突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2.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 .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 . 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 .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 . 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二、<b >非选择题</b>
  • 13.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
  • 15. (2018高三下·安宁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 (2) 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16. 大国关系是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反映,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0—1663年,英国接连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独占。1651年英国发布第一个航海法令,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领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1660年又颁布第二个航海法令,特别规定船长和至少四分之三的船员必须是英国人。……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法令》1849年受到限制,只适用于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到1851年,该法被彻底废止。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政府为美国船只提出传统的中立权原则,因为他们希望继续与交战国,尤其是英国和法国进行贸易。由于德国的水面舰只被围困在波罗的海,德国战时领导者不异铤而走险,……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国潜水艇在爱尔兰海域附近击沉了一艘客船“路西塔尼亚”号,造成1198人死亡,其中包括128位美国人。……美国公众感到非常愤怒,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国人的情绪日益转向反对德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航海条例》实行的两百年中英荷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指出《航海条例》废止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对新中国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的影响。
  •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1643-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同时他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研究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材料三:普朗克(1858-1947)是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提出量子假说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这一成就有什么特征?
    2. (2) 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 (3) 材料三中普朗克是如何促使物理学有重大进展的?
    4. (4) 概括三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