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试卷(八)

更新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27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A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 .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 .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 .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2.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 .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 .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 .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 3. 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
    A .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 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C .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D . 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 4. 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据《史记•货殖列传》)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 .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 . 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D . 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
  • 5. (2017·宜宾模拟)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

    A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 6.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 .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 . 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 .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 7. 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 . 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 . 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 8. 下图是我国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B . “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C . 文革政治动乱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D .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 9.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 .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 .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10. 据媒体报道,2010年5月开始,我国CPI指数屡创新高,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真真切切。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次通胀之前,中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92—1994年,其物价上涨率一度高达21%。与第三次通货膨胀相关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 . 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C . 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D .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采取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11. 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这一现象的变化最能说明(    )
    A .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 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 C . 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 D .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 12. 杰里·本利特在《新全球史》中写道: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资金和航海技术。由此可见推动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因素有(    )

    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的渴求

    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

    ④欧洲航海家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3. 有人用现代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货币数量方程式“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解释西班牙萨拉曼卡学派提出的“价格革命”理论,通常T,V值被视为不变量,M值的变动影响P值。据此分析16世纪的西班牙(    )
    A . M值减少,P值上涨 B . M值减少,P值下跌 C . M值增加,P值上涨 D . M值增加,P值下跌
  • 14. (2017·广安模拟)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 .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 .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下列现象体现这种“分享”的有(    )

    ①文艺复兴

    ②洋务运动

    ③太平天国运动

    ④形成垄断组织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6.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 17.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
    A .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 .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 .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 .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 18.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
    A . 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 . 让政府直接撑管国家的经济活动 C . 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 19. 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物)

    22.3

    34.55

    44.24

    A .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 . 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 . 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 20.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 .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 社会主义制度 D .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 21.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 .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 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 22. 据《北京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制定了预算为4亿欧元的“2007--2013文化计划”来指导欧洲进行多元文化合作。这一举措的最终目的是(    )
    A . 发展欧洲的共同文化 B . 加强欧盟国家的文化交流 C . 促进欧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D . 扩大欧洲民众的“欧洲公民”意识
  • 23.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 . 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 . 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 . 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 .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二、<b >非选择题</b>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 25.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国家时间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5.2%

    3%

    1870年

    17.2%

    8.9%

    9.1%

    2.3%

    1900年

    6.2%

    23.6%

    18.5%

    2.4%

    ——改编自《世界千年经济史》、《1750年至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GDP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比较1820—1900年中美两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科技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对中美双方关系的影响。
    3. (3) 有观点认为“决定国家实力的不是总体GDP”,据材料二并结合这一时期的中外事件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DP与国家实力的关系。
  • 26. 经济规则是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的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4月,在美国倡导下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摘编自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二: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9年12月30日

    材料三: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又有何相同点?
    3. (3) 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对世界贸易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