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18-08-06 浏览次数:3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7八上·鞍山月考) 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德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 ①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 要求清政府赔偿鸦片的损失 B . 开辟市场,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C . 为了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D . 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 3. (2017八上·揭西月考)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需由中、英两国共同商定。”此项规定最早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2017八上·鞍山月考) 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 5.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6. (2017八上·长春月考) 中国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法国 D . 俄国
  • 7. 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
    A . 中央军队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B . 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 敌人的长期封锁围困
  • 8. (2017八上·益阳月考) 学习第一单元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 . 帝国的彷徨 B . 近代化的起步 C . 侵略与抗争 D . 王朝的振兴
  • 9. 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朝封建统治内忧外患 B . 中外“和好”局面出现 C . 学习西方新思潮的影响 D . 洋务派官僚掌握地方实权
  • 10. 19世纪中期兴起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D . 完全阻止了外 经济实力的扩张
  • 11.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其中不包括(    )
    A .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 .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 . 日本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 D .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12. (2017八上·益阳月考)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马尾海战 B . 丰岛海战 C . 黄海海战 D . 威海卫战役
  • 13.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小华:黄海大战中日双方舰队各有损失,北洋水师实力尚存 B . 小李: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 . 小林:《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 . 小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为中国打抱不平,三国联合干涉还辽。
  • 14. 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清朝的都城,下列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15. 1896年,谭嗣同有感于民族危机的加剧,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著名诗句。此时,民族危机加剧是由于(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天津条约》的签订
  • 16.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势力 C .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 . 维新派发动了人民群众
  • 17.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 .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D .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 18.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违背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
    A . 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 . 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C . 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D . 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遍布全国各地
  • 19.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是(    )
    A . 反清复明 B . 反清扶洋 C . 扶清灭洋 D . 复明灭洋
  • 20.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①清政府的镇压   ②八国联军的镇压   ③内部派别的斗争   ④领导者的骄傲自满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1.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
    A . 允许外国公使驻北京 B . 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C . 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D .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
  • 22. 2010年5月23日,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以其丰功伟绩备受世人敬仰,下面哪些革命活动是他践行的(    )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成立中华民国

    ④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3.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 . 实现民族独立 B . 创办了近代教育 C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实现了国家统一富强
  • 24. (2017八上·崇仁月考) 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 . 联合各党派扩大同盟会的力量 C . 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 D . 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
  • 25.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
    A . 封建军阀垮台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逆历史潮流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C .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 . 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 26. (2016七上·威海期中) “八荣八耻”中提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追溯历史,曾经倡导“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维新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27.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B . 是一场提倡政治制度革新的运动 C .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 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 28.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护国战争

    ②二次革命

    ③袁世凯复辟帝制

    ④中华民国成立

    A . ④②①③ B . ④②③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①②③
  • 29. 1915年,为了这个大梦想(新文化——新国民——新国家),一批文化精英开始挽袖、提笔、呐喊。下列哪一人物就是这一时期的精英?(    )
    A . 李鸿章 B . 梁启超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 30.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
    A . 君主立宪时代 B . 民主共和时代 C . 民主科学时代 D . 君主专制时代
二、<b >判断题</b>
三、<b >非选择题</b>
  • 33. 今年是2017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年,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然而,177年前,英国派出的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远道而来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23年前,披着文明的皮而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公然摘下文明的面具,暴露野蛮的真面目,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毁灭了清朝的强国梦想;117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材料二: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辱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1. (1) 材料中“177年前”、“123年前”、“117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什么事件?
    2. (2) 在这些事件中,清政府被迫和帝国主义分别签下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3. (3) 这三件事件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请举两例说明。
    5. (5) 通过以上材料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的认识?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为挽救中国的危难,不少仁人志士化身“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有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疗伤”;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温药慢治”;更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猛药重治”。据此回答问题。

    1. (1)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的“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分别指哪些历史事件?
    2. (2) 为中国“救治”的各位历史人物中,你最钦佩哪一位?请结合他的贡献简要评价。
  •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

    材料四: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 (1) 写出材料一中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的至少两位代表人物。
    2.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哪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四,这场“文化启蒙运动”具体指什么?此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 36. 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近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这一“自救”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此回答:

    1. (1) 材料中“自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影响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