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16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17 《屈原(节选)》同步检测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为迎接玄武第二届戏剧节,九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排演话剧《屈原》。剧组成员分成了导演组、演员组、剧务组,大家为了演出成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导演组的小晖想帮助演员们正确理解演出《屈原》这个剧本的意义,他看了剧务组的资料受到启发,又翻阅了不少资料,在“导演手记”上分条给出了答案: 

 材料一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他独立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可谓“一生爱好是天然”,一点尘都染污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万斛情爱。 

 屈原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而是舍不得。他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社会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为由于人类道德堕落。 

 (摘自梁启超《屈原研究》) 

 材料二 1941年是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一年。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句号。他连连大叫:“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郭沫若把《屈原》的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很感动。1942年1至2月,重庆《中央日报》连载了《屈原》。很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影射笔法,大发雷霆,恶狠狠地说:“怎么搞的?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编辑的职务。话剧上演后,观众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 

 (摘自王鹏《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材料三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的。屈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楚国当权者,屈原关心楚国实际是关心楚国的人民,担心楚国人民在动乱形势中遭受迫害。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他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把爱国与自己的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当自己遭遇不幸时,他对自己的祖国提出批评,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摘自方铭《屈原与爱国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试题所涉知识点

知识点

试题被试卷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