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

日期: 2024-05-16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

试题详情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清政府(  )
A、 割让香港岛
B、 赔款白银2亿两
C、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试题详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20年了,清政府早领教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军队的厉害,但是清军基本还是原地踏步,也没有改进训练。3万蒙满精兵,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派上了战场(  )
A、 清廷内忧外患
B、 清廷战术失误
C、 清军人数过少
D、 清廷腐败无能
试题详情
《天朝田亩制度》是天朝领袖们富有创意的伟大作品,最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大同理想。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代表了底层民众最迫切的生存要求
B、 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可以实现的
C、 描绘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蓝图
D、 这种理想本身充满空想,脱离实际
试题详情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 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试题详情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  )
A、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试题详情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初步建立起来了。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
A、 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B、 学习西方,引进先进技术
C、 推翻专制,效法共和体制
D、 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试题详情
某班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年代尺。如图对此年代尺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 这场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这场战争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被毁
D、 此次战争所签的条约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试题详情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概括为(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试题详情
近代学者认为“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中国革命的前途“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才有成功希望。” 近代中国“ 中等社会 ”的革命目标是(     )
A、 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人间天国
B、 推翻皇权专制,建立君主立宪
C、 推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
D、 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工农政权
试题详情
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 , 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而辛亥革命后, 国民意识里有了  中国人 ”的 概念  这说明      
A、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辛亥革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C、 辛亥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D、 辛亥革命唤醒了国人民族意识
试题详情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B、 宋教仁遇刺→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
C、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
D、 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试题详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段描述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 尊孔复古
B、 反对封建礼教
C、 提倡民主共和
D、 宣扬马克思主义
试题详情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对于东方迅速崛起的引擎中国来说,其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的——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失败和不复存在的往日辉煌。”促使中国开始“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的事件是(  )
A、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C、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试题详情
如表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年)

第三卷

……(1865﹣1895年)

第四卷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1895﹣1900年)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年)

A、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试题详情
张之洞的学生张继煦在谈到辛亥首义为什么成功于武昌时说:“仰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精神上、物质上,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凑合、凑巧)(  )
A、 张之洞在武昌的洋务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B、 张之洞为武昌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C、 武昌起义能成功是张之洞始料未及的
D、 张之洞办洋务的本意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试题详情
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再现了鲁迅的《药》的场景:北洋政府当街斩首处决革命者,围观群众有人抢着用馒头沾革命者的血来给儿子治病,有的老人在议论刽子手的刀法比不上大清时的刀快。这一剧情(  )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
B、 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 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
D、 北伐战争势在必行

材料题:(17题10分、18题14分、19题14分)

试题详情
所谓近代化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著论二十四篇(注:内篇9、外篇15,共24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序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所有封建政权,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

请回答: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前后被割占的领土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甲午战争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和寻找挽救中国的思想和道路。

——摘编自施亚美《中国的觉醒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探究题(14分)

试题详情
完成如表同学关于中国近代史笔记填空:

压迫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压迫特点

以外国列强直接侵略为主

所在页码

    

重点问题剖析

两场战争共同目的 ,这反映了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战争前后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为 

日本侵华的目的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合作事例 。而矛盾事例 。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政策的变化 

反抗史

林则徐禁烟、关天培、陈化成

 

邓世昌、丁汝昌、义和团运动

聂士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