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5-16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试题详情
四川三星堆遗址曾多次发现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踪。以上现象说明(   )
A、 良渚文化相对先进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试题详情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 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 世袭制取代察举制
试题详情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试题详情
我国著名青铜器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1986年考古学家又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即使在我国东海渔岛,也发现有青铜器。这反映出我国青铜器的特点是( )
A、 种类丰富
B、 分布广泛
C、 工艺高超
D、 历史悠久
试题详情
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废除井田
B、 诸侯争霸
C、 王室衰微
D、 国人暴动
试题详情
下图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画面中有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画中人物孔子和老子所属学派分别是(   )

A、 儒家和道家
B、 儒家和法家
C、 道家和墨家
D、 道家和法家
试题详情
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实行盐铁专卖
C、 颁布“推恩令”
D、 兴办太学
试题详情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中,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有这样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 )
A、 公元前3世纪
B、 公元前2世纪
C、 公元2世纪
D、 公元3世纪
试题详情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经典战役。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试题详情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开封
D、 大都
试题详情
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B、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C、 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试题详情
下面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些图画印证了魏晋时期的哪一现象(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隔阂加深
D、 中外交流频繁
试题详情
最能体现以下单元内容的阶段特征是(   )

第16课三国鼎立…… 8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85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9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93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97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试题详情
下列哪一部著作属于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   )
A、
B、
C、
D、

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9分,17题8分,18题11分,19题12分计40分)

试题详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衡器八斤铜权

陕西西安、咸阳等地均有出土

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距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四:如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试题详情
纵观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图(敦煌壁画)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四: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试题详情
七年一班以“古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你也一起参与吧。

【动力一:生产工具】

材料一:

    

【动力二:社会变革】

材料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偿役;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动力三:千古明君】

材料三:

朝代

皇帝

治世局面

有关措施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东汉初年

光武帝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动力四:地利人和】材料的:西晋天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进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材料五:《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年,百姓乐业,谷帛教率,几乎家给人足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