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题

日期: 2024-05-31 高三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试题详情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

A、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B、 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
C、 龙形象是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图腾
D、 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试题详情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强化地方管理
B、 法律制度严酷
C、 赋税负担沉重
D、 行政效率提高
试题详情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
A、 扩大了选官范围
B、 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试题详情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B、 促使南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D、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试题详情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聚族而居,族产共享
B、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C、 人口南迁,南方开发
D、 土地兼并的直接影响
试题详情
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在叙述明朝中期的婚姻关系时说:(明前期)婚娶,但论门阀;(明中后期)定亲时,女嫁只重男方财礼;婚嫁之日,男方则非常关注女方的嫁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
B、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
C、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 赋税改革瓦解小农经济
试题详情
下列表格反映了晚清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
晚清国民生产总值 约33.38亿两白银
其中来自农业生产部门 约占75%-80%
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总额 约2.5亿两白银
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约1亿两白银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B、 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趋于瓦解
C、 传统经济结构阻碍近代化进程
D、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
试题详情
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该事件(   )
A、 提高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B、 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C、 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 抵制了复辟帝制的丑行
试题详情
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 忽视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C、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 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试题详情
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先是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到了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

变化(   )

A、 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B、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C、 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D、 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
试题详情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必须以最大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目前的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这一指示(   )
A、 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
B、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D、 利于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试题详情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一思想在当时(    )
A、 旨在瓦解国民党的反动阵营
B、 奠定了七届二中全会的基础
C、 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D、 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试题详情
 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思想(   )
A、 是对改良计划经济的探讨
B、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总体与苏联模式背道而驰
D、 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试题详情
下图示意中国境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银币的地点分布情况。这印证了萨珊时代的波斯(   )

A、 与中国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B、 把古罗马文明传到了中国
C、 开始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 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交往
试题详情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这一状况(   )
A、 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
B、 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推动封君封臣制产生
D、 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试题详情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 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 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C、 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 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言论中,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多有出现。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所定特权条款的具体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是首先的要求。此外,修改协定税则是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一致要求。对于内河航行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也要求利用条约期满或是修约之期,予以收回。“凡西人长江轮船,一概给价收回”,以使“长江商船之利,悉归中国”。对于海关行政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先采取某种变通办法,削弱外籍税务司的权力,“总税务司之任,添派一清正之大臣,显予褒封,阴收其柄”。各地海关税务司也以同样的方式,暗中达到这一目的。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宣传反清革命的过程中,曾涉及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不平等条约危害的揭露,主张废除或限制不平等条约赋予列强的种种特权。阐明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诸多特权,与清王朝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维持其统治地位也紧密相连。革命党人认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必须首先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解放后,投机商囤积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扰乱市场秩序。从1949年6月23日到7月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党中央决定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11月15日至30日,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月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竞相抛售存货,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从1950年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的经济战争——米棉之战》

材料二:1981年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多变的一年,有些社队开春是小段包工,中途变为联产到组,最后又变为联产到劳、到户或大包干。这说明群众经过观察、比较和实践一阶段后,积极选择更适合实际情况的责任制形式。1982年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1982年6月,以双包为主体的联产责任制在生产队总数中占到了93.7%,1983年这一比例升至99.4%,至此形成维持至今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再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区域 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
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古罗马 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