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5-18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nbsp;、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天朝的崩溃》记载,“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调兵速度为临省约30-40天,隔一、二 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英国军舰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 香港,需60天;从印度开过来,需30至40天;从英国本土开过来,也就是4个月。”根据材料可知( )
    A . 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B . 清朝国土广袤影响了调兵的速度 C . 清朝在军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英国 D . 英国在战略战术方面有明显优势
  • 2.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 . 讲求务实的对外政策 B . 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 缺乏基本的数学常识 D . 国家主权观念十分淡薄
  • 3. 1854年,英、法、美三国援引“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包括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全面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这些要求实质上反映了,西方列强企图(   )
    A . 进一步地打开中国市场 B . 在对华事务中占据主动 C . 通过修约扩大资本输出 D .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 4.  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形成了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这说明( )
    A . 开放新口岸阻碍了广州的近代化 B . 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 C . 航运影响了近代城市的政治地位 D . 列强侵略改变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 5.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中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发生的根源在于(   )
    A . 清朝统治者的镇压 B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 . 完全违背历史潮流
  • 6. 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据此可知(   )
    A . 历史事实往往因人而异 B . 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 . 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 . 历史叙述可以随心所欲
  • 7.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8. 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 促进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 B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 . 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D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9.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台湾建省,淮军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A . 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B .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C .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 . 导致了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 10. 1877年,日本陆军中尉乌弘毅打着“日本汉学研究专家”的旗号来到东北,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抚顺等地实地测量,绘制可用于军事的地形图,并在地图中标注清军绿营军的驻扎地,这表明(   )
    A . 日本测绘技术高超 B . 中日学术交流频繁 C .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 . 日本军事力量强大
  • 11.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使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这一权利(   )
    A .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 加剧了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 C . 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 12.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A . 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 . 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 .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3. 维新变法运动中,皇帝要求“裁撤冗官冗员”,但慈禧太后以“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为由进行反对,发动政变终止了变法。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 触犯了顽固派利益 C .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D . 缺乏正确理论指导
  • 14. 下图为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的构成情况。据此推测,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北京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集团仓惶出逃 B . 晚清统治极端腐朽 C . 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 . 缺乏人民群众支持
  • 15.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之一,诸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有人亦称中国近代4.5亿两白银的赔款为“庚子赔款”。“庚子”是指(   )
    A . 1901年 B . 1900年 C . 1899年 D . 1898年
  • 16. 孙中山在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   )
    A . 自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B . 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 C . 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 D . 认为地方革命更易获得成功
  • 17. “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是光复会的誓言,与兴中会的主张相比,二者的差异是(   )
    A . 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 未明确提出反对外国侵略 C . 采取武力革命的斗争手段 D . 没有涉及近代的民主政治
  • 18.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A .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正式形成 B . 革命派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C . 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D .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 19. 下侧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如果按照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该叙述可以得(   )

    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武昌,由孙中山直接领导,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A . 1分 B . 2分 C . 3分 D . 4分
  • 2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有56条。其中,第54条规定:“中华民国之宪章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是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B . 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特征 C .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D . 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直接影响
  • 21.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但同年6月的《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
    A . 民国依然沿用清朝的审判制度 B .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所知晓 C . 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 D . 旧的习惯、传统依然根深蒂固
  • 22. 下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12月27日创作的漫画《一意进行》,漫画中,袁世凯驾驶着“政治”车,碾压或撞翻了挡在车前的“县会”“省会”“国会”“内阁”等障碍物。该漫画反映出(   )

    A . 政治体制得到不断革新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袁世凯极力地复辟帝制 D . 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 23. 从1916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之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这体现的时代特点是(   )
    A .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 .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 . 清廷日益腐败无能 D . 民主革命风起云涌
二、 非选择题(2题,共24分)
  • 24. 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列强侵华的趋势,并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相关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诉求高频词汇。

    时期

    高频词汇

    19世纪40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7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90年代

    变法图强;实业救国;扶清灭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0世纪初

    三民主义;德先生、赛先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 (1)  材料中的高频词汇集中指向了什么社会诉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实业救国”分别是由哪一阶级提出的?
    2. (2)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