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爱莲说》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4-04-18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____
      A . 有仙则(出名) B . 是陋室(这) C . 可爱者甚(多) D . 陶后有闻(新鲜)
    2. (2)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____
      A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 温故而知新 C . 濯清涟而不妖 D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3)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____
      A . 南阳/诸葛庐 B . 往来无白/丁 C . 中通/外直 D . 不蔓/不枝
    4. (4)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 (5) 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

      选 文/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不同的物象

      相同的志趣

      【甲】

      【乙】

  • 2. 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晋陶渊明爱菊        独

      ②濯清涟而不           妖

      乎众矣              宜

      ④金粟开晓更清        初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3) 《爱莲说》中,菊是的象征;《咏菊》中,菊有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4. (4) 《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亭亭净          植:立 B . 久不决        狱:案件 C . 不当死        法:法律 D . 将弃官          去:离开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 B .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不愠 C . 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媚人 D . 委手版归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 (4) 【甲】文,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 4.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第下题

    【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甲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乙文的作者是代哲学家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 (3) 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的闲适心境。 B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作者没有知己的孤独。 C . “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迷惘。 D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了作者对牡丹值得众人喜爱的认同。
    4. (4) 甲诗和乙文都通过写花来表达生活态度,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是,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是
  • 5.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 

    2.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 . 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 .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 . 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3. (3) 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不蔓不 枝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而

      ④ 陶后有闻  鲜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3)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 7.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外直   情达理   政人和   阡陌交 B . 陋室   如而已   各行其   非曲直 C . 香远清   精求精   老当壮   相得 D . 君子   何陋有   醉翁意   持以恒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3. (3) 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一

      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①【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②【袂(mèi)】衣袖。③【浣(huàn)濯】洗。

      材料二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

      (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