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4课...

更新时间:2024-03-05 浏览次数:5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明二者都( )
    A . 引发了文字狱 B . 削弱了儒学地位 C .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 损害了国家统一
  • 2. 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 . 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 . 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 . 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 . 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 3. (2022·广东模拟) 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提高效率 B . 强化皇权 C . 控制军权 D . 制约地方
  • 4.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 . 商帮 B . 举人 C . 贡生 D . 机户
  • 5. 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 . 设立锦衣卫 B . 设立东厂 C . 创立内阁 D . 废除丞相
  • 6. 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大家熟悉的高产农作物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

    A . 欧洲 B . 美洲 C . 非洲 D . 亚洲
  • 7. 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 . 强化皇帝权威 B . 加强地方控制 C . 完善监察制度 D . 缓和君臣矛盾
  • 8.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其实质是为了( )
    A . 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权 B . 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 . 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 . 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 9.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各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且调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这反映了明朝( )
    A . 君主权力的强化 B . 废除了宰相制度 C . 边患的日益严重 D . 军队的战斗力强
  • 10. (2023七下·覃塘期末) (2分)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 .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 .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 .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11. (2023七下·海口期末)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特别是在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科举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述的科举特征属于(  )
    A . 唐代 B . 宋朝 C . 明代 D . 清朝
  • 12. (2023七下·唐山期末)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  )
    A . 背景 B . 表现 C . 经过 D . 影响
  • 13. (2023七下·唐山期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并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设为五军都督府。这些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强化特务统治 B .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C . 重文轻武 D . 禁锢思想自由
  • 14.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 . 削弱了儒学地位 B . 禁锢了人们思想 C . 损害了国家统一 D . 引发了农民起义
  • 15. 《一口气读完大明史》向读者介绍了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270多年的历史波澜。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____开国立业的风采。( )
    A . 刘邦 B . 李世民 C . 朱棣 D . 朱元璋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三:如下图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