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5课 ...

更新时间:2024-03-04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18七下·揭西期末)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 . 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 . 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 . 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 .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 2. (2018七下·洪泽月考)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起止时间是907-960年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3. (2020七下·湛江期中) 司马光对开元末年唐玄宗的评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 .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B . 开元盛世的景象 C . 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D . 藩镇割据的危害
  • 4. (2022七下·高州月考) 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叛乱被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失衡,后患无穷,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A . 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B . 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C . 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D . 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 5. (2019七下·东莞期末) 据统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这反映了(    )
    A . 军队战斗能力下降 B . 晚唐诗歌发展由盛转衰 C . 社会矛盾极度激化 D . 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风貌
  • 6. (2020七下·河南期中)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 藩镇割据 B . 宦官专权 C . 黄巢起义 D . 安史之乱
  • 7. (2020七下·河南期中) 如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909

    52 919 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 933 174

    16 990 386

    A . 外戚宦官专权 B . 军阀割据纷争 C . 安史之乱 D . 外族入侵
  • 8. 图一到图二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 .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 . 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 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 9. 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

    A . 隋朝暴政 B . “开元盛世” C . “贞观之治” D . 安史之乱
  • 10. (2021七下·西城期末) 下表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有(   )

    五代

    十国(部分)

    结束

    吴越

    北汉

    宋灭北汉

    907

    923

    923

    936

    936

    947

    947

    951

    951

    960

    902

    937

    907

    978

    909

    945

    951

    979

    979

    ①政权并立       ②更替频繁      ③走向统一       ④经济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 .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D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2. (2021七下·芜湖期末)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 .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B . 加剧南方社会混乱 C . 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D . 推动统一趋势加强
  • 13. (2021七下·崇左月考) 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因素有(    )

    ①中央权力衰微    ②农民起义    ③节度使权势加大    ④安史之乱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4. (2018七下·湛江期中)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 .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 平定了安史之乱 C .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15. 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A . 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 .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 .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土 D . 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材料二: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公元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材料三: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 (1) 材料一叙述的是哪一事件?从其中的数字来看,有何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从中归纳“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