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 /9.3 大气压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训练基础卷:9...

更新时间:2024-01-30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八下·江苏期末) 如图所示,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实验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 出现白雾后立即将罐口堵住,并撤去酒精灯 B . 加热前将罐口堵住 C . 在易拉罐中加满水 D . 易拉罐冷却后,再将罐口堵住
  • 2. (2023八下·大兴期中) 取一个瓶子,装入适量带色的水,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如图所示,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简易的气压计。把这个气压计从一楼带至四楼,不考虑温度变化,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 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这是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 玻璃管内的水面下降,这是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C . 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这是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D . 玻璃管内的水面下降,这是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3. (2023八下·平潭期末) 如图甲、乙分别是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和自制气压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 把甲图的玻璃管稍微倾斜,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不变化 B . 把甲装置从楼拿到楼,玻璃管内水银柱会下降 C . 把乙装置从楼拿到楼,玻璃管内水柱会下降 D . 乙的玻璃管内水柱上升,说明外界大气压降低了
  • 4. (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 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也可为金属和非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试据下表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 . 铁﹣铜合金 B . 钠﹣铝合金 C . 镁﹣铁合金 D . 铁﹣铝合金
  • 5. (2023八下·长沙期末)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是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 )

    A . 吸盘挂钩被压在墙上 B . 杯中水不流出纸片不掉下来 C . 液体从容器侧里的孔中喷出 D . 用吸管吸饮料
  • 6. (2023八下·长沙期末) 办公室有一个简单的抽水机,当用手连续按压上部塑料筒时,水就会流出来;再按一下水管上方的黄色按钮,会听到“哧”的一声,筒内的水立刻退回到水桶内。如果塑料筒穿孔或者连接部分密封不好,设备无法正常抽水。关于这个设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向下按压塑料筒时,塑料筒内气体压强会变小 B . 水由于塑料筒的吸引力而升上来 C . 按下黄色按钮,水桶内的气压会变大 D . 该设备能抽水是因为按压增大了桶内气压,利用内外压强差将水压出桶外
  • 7. (2016八下·衡阳期中) 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   )
    A . 用吸管吸饮料 B . 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 . 水往低处流 D . 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 8. (2023八下·锦江期末) 如图所示,小军用一个塑料瓶装足够的水倒放在盆景中,瓶口刚好被水浸没( )

    A . 该装置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B . 瓶侧壁钻一小孔水会从小孔喷出 C . 若外界大气压降低,瓶内的水面将升高 D . 外界大气压使瓶内水面高于盆内水面
  • 9. (2023八下·江津期末)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用高压锅煮食物容易熟,是因为液体沸点随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
    B .
    塑料吸盘能贴在墙面的瓷砖上,是因为吸盘对瓷砖有吸引力
    C .
    接种疫苗时,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肌肉是利用了大气压强
    D .
    洗手池下方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是一个连通器
二、多选题
  • 10. (2023八下·新密期中) 如图所示为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玻璃管横截面积的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 B . 是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不下落 C . 大气压的数值等于液面上方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D . 将竖直的玻璃管向上提升一小段距离,测得的大气压值将变大
  • 11. (2023八下·长沙月考) 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做出解释.小刚走进厨房,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做出了简单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 . 包饺子时捏出饺子花边,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 刀刃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利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C . 墙壁上的吸盘式挂钩利用了大气压 D . 高压锅是利用了气压高,沸点低的原理
  • 12. (2023八下·沈阳期中) 学完大气压强知识后,小明设计了“天气预报瓶”的创意新品(如图所示),A为玻璃管与大气相通,B为密闭的玻璃球,A与B下部连通,瓶内装有红墨水。一天小明发现A管液面上升时,天气转为阴雨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管和B球液面相平时,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 . A管液面上升时,显示大气压增大 C . “天气预报瓶”利用天气与大气压的关系进行预报 D . 虽然A、B底部连通,但是该装置不是连通器
三、填空题
  • 13. (2017八下·惠安期中) 著名物理学家托里拆利用实验首先测出了标准大气压的值,实验时玻璃管中水银柱高mm,计算出大气压强值为Pa.实验中,当玻璃管倾斜时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水银柱的高度将,放到高山上测量水银柱的高度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 14. (2023八下·南岗月考) 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了估测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晓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吸盘直径为2cm(为方便计算π取3)测出吸盘脱落时水桶及水的质量为2.4kg,则晓彤测出的大气压值为 Pa。

  • 15. (2023八下·长沙期末) 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精确地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小兰在做这个实验时,准确地测得水银柱的高度为750mm,此时的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若她把玻璃管向右倾斜一些,管内水银柱的液面高度将

  • 16. (2023八下·滨海期中) 如图所示在某次的托里拆利实验中,测得的当地大气压强等于 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果现在在该实验室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测得水的沸点将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00℃。 

     

  • 17. (2023八下·福州期末) 小敏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云南旅游,喝汽水时,往汽水瓶中插根吸管,用嘴一吸,嘴把吸管中的空气吸走,汽水在吸管外的 作用下进入嘴里;途中还发现携带的密封食品袋变得越来越“鼓”,这是因为外界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增大而 ;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 18. (2022八下·惠州期末) “奥运火炬登珠峰”开创了奥运火炬传递的历史先河。火炬进发珠峰,“高原反应”是队员们必须面对的诸多困难之一,“高原反应”与气压有关,高度越高,气压越(选填“大”或“小”),水的沸点越(选填“低”或“高”)所以高原上为了提高水的沸点,通常使用锅煮饭。
  • 19. (2023八下·宁津月考) 小娟同学拿着自制气压计从黄山山脚爬到天都峰时,发现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h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0. (2023八下·渝北期中)  1654年5月4日,德国人奥拓格里克做了著名的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著名的 实验首先测定的大气压大小。一个标准大气压大约可以支撑 高的水柱(1个标准大气压约为),海拔高的地方很难把饭煮熟,是因为气压 ,水的沸点 填“高”或“低”
  • 21. (2023八下·重庆市期中)  实验最早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在我国青藏高原,为了将食物煮熟,战士必须使用压力锅,是因为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会 填“升高”或“降低”
  • 22. (2023八下·建邺期末)  如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个简易气压计,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大气压越大,甲中玻璃管内的液柱高度就越选填“高”或“低”;如图乙是该同学自制的一个简易温度计,在大气压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乙中玻璃管内的液柱选填“升高”或“降低”

四、综合题
  • 23. (2023八下·湛江期末)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学们在玩中都会无意识的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以下两个现象可能您尝试或观察过:

    ⑴喝牛奶时,把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往里吹气,迅速放开,牛奶从吸管喷出。

    ⑵在室温下,把吹鼓的气球放在火炉附近,过一会儿,气球就瀑破了。

    由以上现象进行猜想:

    当气体的体积一定时,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的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来研究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

    ⑴把细玻璃管插入装有半瓶水的密闭烧瓶中,如图甲所示;

    ⑵从细管上端往烧瓶里吹气,此时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迅速放开,观察到细玻瑞管内水柱上升到a处位置(如图乙所示)。

    ⑶接着用手握住烧㼛的瓶顽部分,使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请您在图乙中画出细玻璃管内水柱所上升到b处的大致位置;

    [实验拓展]

    ⑴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换用内径不同的纽玻璃管进行上述实验,则管内水柱上升的高度会(选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⑵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把图甲的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项,则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将(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这是由于

  • 24. (2023八下·湛江期末)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学们在玩中都会无意识的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以下两个现象可能您尝试或观察过。 

     

    1. (1) 喝牛奶时,把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往里吹气,迅速放开,牛奶从吸管喷出; 
    2. (2) 在室温下,把吹鼓的气球放在火炉附近,过一会儿,气球就爆破了; 

       由以上现象进行猜想:  

       当气体的体积一定时,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的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来研究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 

    3. (3) 从细管上端往烧瓶里吹气,此时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迅速放开,观察到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到a处位置(如图乙所示)。 
    4. (4) 接着用手握住烧瓶的瓶颈部分,使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请您在图乙中画出细玻璃管内水柱所上升到b处的大致位置; 
    5. (5) 实验拓展 

       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换用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进行上述实验,则管内水柱上升的高度会(选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6. (6) 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把图甲的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则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将(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这是由于。 
五、实验探究题
  • 25. (2023八下·江苏期末)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器材包括:量程为0~10N的弹簧测力计、10mL注射器A、5mL注射器B、2mL注射器C、一把刻度尺.

     

    1. (1) 本实验研究的是大气对(选填“活塞”或“注射器筒”)的压力;
    2. (2) 若选用图乙中注射器B,当弹簧测力计被拉到最大值时,活塞仍没有滑动,则应该换用注射器(选填“A”“B”或“C”)来进行实验;
    3. (3) 换用所选的注射器重做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 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 如图甲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5.2N;

      ③ 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L为4.00cm;

      ④ 算出大气压的值为Pa;

    4. (4) 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由于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较大,将导致测得的大气压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 (5) 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改进了实验,如图丙所示,将容积为V、全部刻度长度为L的注射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活塞通过水平细线及定滑轮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和水的重力为G1 , 然后向外缓慢抽出杯中的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滑动时,测得杯和水的重力为G2 , 则计算大气压值的表达式为p=(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六、科普阅读题
  • 26. (2023八下·汕尾期末) 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我们生活在地球大气层的底部, 大气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体肺部的模型如图 1 所示,当人体要吸气时,胸廓扩张,膈肌下降,肺内气压①____ ,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人体要呼气时,膈肌舒张,胸廓依靠弹性回收,肺内气压②____ , 使交换后的含二氧化碳的气体排出体外,这样便构成了一次呼吸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在海拔 2km 以内, 每升高 10m,大气压约减少 100Pa。高空空气稀薄,大气压降低,空 气中含氧量减少,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因此, 人在海拔 3~4km 的高度时,就会感到头晕、头痛、耳鸣, 甚至恶心、呕吐; 在海拔 4km 以上的高度时,这些反应就更厉害了。

    我国于 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 位于世界屋脊, 为预防乘客发生高原缺氧,每节车厢内都配有两 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制氧机,经由管道给各节车厢进行供氧,适合多人同时补充氧气,可 保证车厢内的含氧量都在合适的水平;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旅客有需要时可随时用吸氧管呼吸,相对于“弥散式”供氧的氧浓度更高,能快速缓解高原反应, 但用氧人数上会有限制。

    1. (1) 将文中空格补充完整:① , ②(均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2. (2) “弥散式”供氧能够给车厢进行供氧,供多人同时补充氧气, 是因为氧分子 
    3. (3) 某同学在生物课上制作了如图 2 所示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型,B 图表示正在 (选填“吸气”“呼气”),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外界大气压。
    4. (4) 某地的实验老师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3 所示, 该地的海拔是  m,在该地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100℃。(ρ 水银 =13.6×103kg/m3 ,g =10N/kg)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