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永川区2022年九年级下学期质量监测(一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5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物质是(   )
    A . 氮气 B . 氧气 C . 稀有气体 D . 水蒸气
  • 2. (2021·北部湾) 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银白色 B . 导热性 C . 延展性 D . 易锈蚀
  • 3. (2020九上·靖宇期中) 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 吸附 B . 沉降 C . 过滤 D . 蒸馏
  • 4.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 元素的核电荷数 B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5. 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并搅拌,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 . 硝酸铵 B . 氯化钠 C . 浓硫酸 D . 苛性钠
  • 6. (2021·河南) 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A . 铁丝 B . C . 镁条 D . 木炭
  • 7.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区别于其他化肥的是(   )
    A . 氯化钾 B . 硫酸钾 C . 磷矿粉 D . 硫酸铵
  • 8. 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A . 烧杯 B . 试管 C . 漏斗 D . 玻璃棒
  • 9. 香烟燃烧产生的气体中,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A . 二氧化碳 B . 二氧化氮 C . 二氧化硫 D . 一氧化碳
  • 10.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 制取氢气 B . 收集氢气 C . 量取浓硫酸 D . 测稀硫酸pH
  • 11. 下图是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B . 参加反应的X和W分子个数比为1:1 C . 上述物质中氮元素有三种不同的化合价 D . 上述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 1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同 B . ℃时,增加水能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 C . ℃时,将4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90g溶液 D . ℃时,将125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加入15g丙后刚好又达到饱和
  • 13. 对盐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含有原子团 B . 都含有金属元素 C . 都不含有氢元素 D . 都含有非金属元素
  • 14.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  向等质量的锌和镁中分别滴加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B .  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C .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 .  密闭容器中加热汞得到氧化汞
  • 15.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由氧化铜制取氢氧化铜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钡

    加入适量稀硫酸并过滤

    C

    鉴别化肥氯化铵和硝酸铵

    分别加入熟石灰粉研磨并闻气味

    D

    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的氯化铜

    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并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将9g草酸亚铁(FeC2O4 , 式量144)放在敞口容器中高温焙烧至600℃时,容器中的固体质量保持5g不变。则该固体的化学式为(   )
    A . Fe3O4 B . Fe2O3 C . FeO D . Fe
二、填空题
  • 17. 化学与社会及生活密切相关。现有①活性炭 ②熟石灰 ③纯碱,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 (1) 生产玻璃所需的原料是
    2. (2) 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的是
    3. (3) 常用于砌砖和粉墙的是
  • 18. “嫦娥五号”在月球采样并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一次取得突破性进展。月壤中含有CaAl2Si2O8以及可作为核聚变燃料的氦-3等物质。
    1. (1) CaAl2Si2O8中两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比为
    2. (2) CaAl2Si2O8中钙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3. (3) CaAl2Si2O8中硅的化合价为
    4. (4) 氦的原子序数为2。氦-3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3,则中子数为
三、综合题
  • 19. 食盐(NaCl)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每人每天大约需要3~5g。
    1. (1) 利用海水晒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 . 贮水池的海水中,NaCl的质量逐渐减小 B . 蒸发池的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C . 结晶池析出晶体的母液中,NaCl溶液是饱和溶液
    2. (2)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
    3. (3) 化学实验小组用10%的NaCl溶液,配制5%的NaCl溶液Wg,则需要ag原溶液和bg水,那么a和b的关系是ab(填“>”或“=”或“<”)。其配制过程应有的步骤为①混匀;②量取;③计算;④装瓶贴标签。这些步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填序号)。
  • 20. 某冶炼厂的高炉炉渣中含有较多的铁红(Fe2O3)。从该炉渣中提取铁红的工艺流程如下。

    1. (1) 若“酸浸”过程中加的是稀硫酸,那么滤液I的有效成分应该是(填化学式);
    2. (2) 整个流程中至少涉及到种氧化物;
    3. (3) 若滤渣Ⅱ全是红褐色沉淀,那么“加热”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为
    4. (4) “碱沉”过程中,刚加入碱液时并无沉淀产生,只有当加入的碱液达到一定量时,才开始出现沉淀。其原因可能是
  • 21. 某化工厂存放多年的白色固体原料,已不能确定其具体成分,只知道该原料可能含有无水硫酸铜、碳酸钾、氯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变“废”为宝,应首先探究其组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流程。
    1. (1) 若操作I无气体产生,固体样品全部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A,则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后同),一定不含
    2. (2) 操作Ⅱ所加X试剂为(填化学式),其作用是
    3. (3) 操作Ⅲ的现象证明样品中还含有NaCl,那么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
  • 22. 以下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装置图。

    1. (1) 仪器a的名称是
    2. (2) A装置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
    3. (3) 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向C装置中通入氧气是为了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 (4) 若B装置产生的气体是CO2 , 且与D装置相连,发现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则试剂X可能是____ (填序号)。
      A . 浓硫酸 B . 浓盐酸 C . CaCl2溶液 D . NaOH溶液
  • 23. 碱石灰是生石灰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在实验室常作干燥剂,其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现有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化学实验小组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1. (1) [提出猜想] 

      Ⅰ.并未变质,样品中只有生石灰和氢氧化钠。

      Ⅱ.部分变质,样品中除生石灰和氢氧化钠而外,还有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碳酸钠。

      Ⅲ.完全变质,样品中只有种碳酸盐。

    2. (2) [查阅资料]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探究] 

      Ⅰ.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并搅拌,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溶液E。

      Ⅱ.向滤渣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并得到溶液F。

      Ⅲ.取少量溶液E于试管中并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填“变红”或“不变色”),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和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 (3) [实验结论] 猜想正确(填序号)。
    4. (4) [探究拓展] 化学实验小组取一定量的溶液F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溶液E,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与所加溶液E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图中(填“A”或“B”或“C”或“D”)点对应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种类最少。

四、计算题
  • 24. 生产的NH4HCO3化肥中常含有NH4Cl,现取含NH4Cl的NH4HCO3样品89.7g,其中氯元素的质量为7.1g。向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545.7g溶液。

    (注明:NaHCO3和NH4HCO3跟盐酸反应的原理完全一样)

    1. (1) 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样品中NH4Cl的质量为g。
    3. (3) 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