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5·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 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甑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共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改动)

    【注】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庙的名义杀害。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而论E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鼓,击鼓,与《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鼓”意思相同。 B . 当,抵挡,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意思不同。 C . 就,走向,与《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 . 图,谋取,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国人指责,宋襄公解释说,自己在战场上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出击,是因为遵循君子的行事准则和古时的治军传统。 B . 苏轼认为,《春秋》一书对宋国及楚国在泓地作战的记载非常严谨,并以其中的称呼为例分析了其遣词用语上的“微言大义”。 C .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虽贵为天子上公,本质上却与王莽是同一类人,尽管得失大小有异,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 D . 苏轼在文章最后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进行对比,认为宋襄公不可与两位明君同日而语与其不能任用贤臣有很大的关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②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5. (5) 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