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社会法治 /
  • 1. (2024九下·温州月考) 回望历史进程,倾听历史声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1860年代,奕诉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语言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洋文、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材料四: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化学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材料五: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剪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六: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材料二: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味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遗漏、遗失)。”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到隋唐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分析隋唐科举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说明近代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
    4.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