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安徽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闷,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爽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弟悔;子胥不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政。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赢滋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突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骨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蔬。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彘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巡戮,非吾智疫,先遇闼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思,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骨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燕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国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数。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周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闳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获B大C誉D功E名F显G著H骨I知J分K数L终M于N不O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字含义相同。 B . 兴师,文中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与成语“兴师动众"中的“兴师”含义不同。 C . 背,指反叛、背弃,与《五代史怜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 D . 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毅认为善始不一定善终,伍子胥说动阔闯是一个好的开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B . 夫差攻打越国期间,白天休息时做了一个梦,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 C . 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而范鳌审视利害后离开了吴国,虽然两人结果不同,但子贡对两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 . 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

      ②吾前获功,后遏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      

    5. (5) 材料二引用《诗经》中的话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高三下·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歧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十三年,诸侯举兵以伐齐。齐王闻之,惕然而恐,召其群臣大夫,告曰:“有智为寡人用之。”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大笑不应。三问,三笑不应。王艴然作色不悦曰:“先生以寡人语为戏乎?”对曰:“臣非敢以大王语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一奁饭,一壶酒,三鲋鱼,祝曰:‘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车;传之后世,洋洋有余。’臣笑其赐鬼薄而请之厚也。”于是王乃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诸侯闻之,立罢其兵,休其士卒,遂不敢攻齐。此非淳于髡之力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 B .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 C .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 D .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和“或因寄所托”(《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托”字含义不同。 B . “故不至也”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C . “自堂徂基”的“徂”意思是“往、到”,与《诗经·卫风·氓》中“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徂”含义相同。 D . “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和“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尽”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1段将贤人比喻为鸿鹄之羽翼、绝江海之舟船、致远道之车乘,论证君王成就霸业必须依靠贤德之人。 B . 第2段看到仅凭微小技能来求见的东野鄙人被礼待,四方士人才放下自认为不如齐桓公的顾虑纷纷投奔。 C . 第3段弦章认为齐桓公英明因而管仲忠诚,可凭借八百乘称霸,暗示齐景公难以称霸,不如齐桓公英明。 D . 第4段齐王封赏淳于髡,让他参与平息战事。诸侯各国听说此事不战而退,说明尊贤重士可安邦定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

  • 2. (2023高三下·南江模拟) 文言文阅读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阅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曰:“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 .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敏"意思是"不聪明",用来表示自谦,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含义相同。 B . “跽”的意思是“长跪”。古人坐时一般臀部贴脚后跟,若其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C . “中国”指中原一带诸侯国,“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字含义不同。 D . “重币”指很多钱,“币”与《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的“币”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来到秦国,秦王对他礼敬有加,先是在朝堂上迎接他,然后在言辞上表示虚心请教,接着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他,范雎表示谦逊退让。 B . 范雎认为秦国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强大的齐国并非上策,无论秦国出动较少还是较多兵力都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他认为远交近攻方为上策。 C . 在回答秦王如何对付魏国这一问题上,范雎说,谦卑地事奉魏国或割让土地给魏国都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出兵攻打,秦王采纳了这个建议。 D . 秦王向范雎讨教让韩国归附的办法,范雎认为,起兵攻打荥阳,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攻陷荥阳,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部分,自然就顺从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②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从上甘泉,既至,会殿中,(陈)庆与廷尉范延寿语,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全尚书持我事来,当于此决。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方进于是举劾庆曰:“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又暴扬尚书事,言迟疾无所在,亏损圣德之聪明,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庆坐免官,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居无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略遗,以求荐举。后为少府,数馈遗汤,信、咸幸得备九聊,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而官媚邪臣,欲以徼幸,苛得亡耻。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咸、信之谓也,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以示天下。”奏可。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 , 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垄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幸,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方进乃起视事,条奏长所厚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其见任如此。曰恭侯,长子宣嗣。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B .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C .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D .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了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 .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的总称。 在周代,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C . 疏,古代官员向君主分条陈说意见的文字,是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对君上进行委婉规劝的一种常见文体。 D .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翟方进恪尽职守。在担任丞相司直时随皇帝入甘泉官,因发现了陈庆有罪而弹劾他,陈庆因此被朝延免去了官职。 B . 翟方进刚正直言。新任丞相后没过多久,就上奏陈咸与逢信“邪僻贪污,营私多欲”,奏请皇上罢免他们以告天下。 C . 翟方进识才爱才,淳于长虽为外戚,但擅长谋略,翟方进刚任职时唯独与他交往,因翟方进的举荐,淳于长位列九卿。 D . 翟方进深得皇帝信任。很多官员因淳于长的事被免职,他却安然无恙,皇上还勉励他不要懈怠,要保重身体。
    4. (4) 把文中刘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

      ②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5. (5) 翟方进和淳于长交好,不仅没受到淳于长大逆罪牵连还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