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安徽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

    第七连

    ——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

    邱东平

    我们是……第七连。我是本连的连长。

    我们原是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此次被派出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要算是“八·一三”战事爆发前被派出的第一批。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了解这次战争的严重性。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

    我的任儿在广州华夏中学读书,临行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个黑皮的图囊。他说:“这图囊去的时候是装地图,文件。回来的时候装什么呢?我要你装三件东西;敌人的骨头,故人的旗子,敌人的机关枪的零件。"

    我觉得好笑。我想,到了什么时侯,这个图囊就要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它也许给抛在小河边或田野上……一种不必要的情感牵累着我,我除了明白自己这时候必须战斗之外,对于战斗的恐怖有着非常复杂的想象。这使我觉得惊异,我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所有的同学中最肥怯的一个。我是否能够在火线上作起战来呢?我时时对自己这样考验着。

    排长陈伟英,那久经战阵的广东人告诉我:“恐怖是在想象中才有的,在深夜中想象的恐怖和在白天里想象的完全两样。一旦身历其境,所谓思怖者都不是原来的想象中所有,恐怖变成没有恐怖。”

    二十日以后,我们开始没有饭吃了。我不会觉得肚饿,我只反问自己,到底成不成为一个战斗员,当不当得起一个连长,能不能达成战斗的任务?

    任务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我不懂得怎样是勇敢,怎样是懦怯,我只记得任务,除了任务,一切都与我无关。

    二十四日正午,我们的第一线宣告全灭,炮火继续着掩没了第二线。我们是第三线,眼看着六百米外的第二线在敌人的猛烈的炮火下崩陷下来。敌人的炮兵的射击是惊人的准确,炮弹像一群附有性灵的,活动的魔鬼,紧紧地,毫不放松地在我们的溃兵的背后尾随着,追逐着。丢开了武器,带着满身的鲜血和污泥的兵士像疯狂的狼似的在浓黑的火烟中流窜着。恐怖就在这时候到临了我的身上,这之后,我再也见不到恐怖。我命令弟兄们把所有结集在我们阵地上的溃兵全都赶走,把我们的阵地弄得整肃,干净,以等待战斗的来临。

    大约过了三个钟头的样子,我们的阵地巴经从这纷乱可怖的情景中救出了。我们阵地前后左右的溃兵都撤退完了,而正式的战斗竞使我的灵魂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我计算着这难以挨煞的时间,我预想着当猛烈的炮火停止之后,敌人的步兵将依据怎样的姿态出现。

    炮火终于停止了。

    第二天,从上午八点起,敌人对我们开始了正面的总攻。这次总攻的炮火的猛烈是空前的,我们伏在漆沟里,咬紧着牙关,忍熬这不能抵御的炮火的重压。对于自己的生命,起初是用一个月,一个礼拜来计算,慢慢地用一天,用一个钟头,用一秒,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

    “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刻刻地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中国军的将官最喜欢说这句话,我本来很了解这句话的种圣的意义,但我还是恐怕自己会受这句话的愚弄,人的“存”和“亡”,在这里都不成问题,而对于阵地的据守,却是翅越了人的“存”“亡”的又一回事。

    我这时候的心境是悲苦的,我衰切地盼望在敌人的无敌的炮火之下,我们的弟兄还能留存了五分之一的人数,而我自己,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必频亲眼看到一幅比一切都鲜丽的画景;我们中华的勇士,如何从毁坏不堪的壕沟里跃出,如何在阵地的前面去迎接敌人的鲜丽的画景。

    但敌人的猛烈的炮火已击溃了右侧方的友军的阵地。

    我们出击了,我们,伶仃地剩下了的能够动员的二十五个,像发疯了似的晕朦地、懵懂地在炮火的浓黑的烟幕中寻觅着,我清楚地瞧见,隔着一条小河,和我们相距约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大队的故人像湖水似的向着我们右侧被冲破了的缺口滴进。

    我立刻一个人冲到我们阵地的右端,这里有一架重机关枪,叫这重机关枪立即快放。这重机关枪客备地响了五发左右就不再继续——坏了。

    右侧方的阵地是无望了,我决定把我们的阵地当作一个据点扼守下去,因此我在万分的危殆中开始整顿我们的残破的阵容。而我们左侧方的友军,却误会我们的阵地巴经被敌人占领,用密集的火力对我们的背后射击。为了要联络左侧方的友军,我自己不能不从阵地的右端向左端移动。

    我开始在破烂不堪的阵地上向左跃进,第二次明刚抬起头来,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我只听见头上的钢帽响了一声,接着晕沉了约英十五分钟之久。

    我伤在左颈,左手和左眼皮,鲜红的血把半边的军服淋得透温。当我离开那险恶的阵地的时候,我猛然记起了两件事。

    第一,我曾经叫我的勤务兵在阵地上拾枪,我看他已拾了一大堆枪,他退下来没有呢?那一大堆的枪呢?

    第二,我的黑皮图囊,我在壕淘里曾经用它来垫坐,后来丢在壕沟里。记得特务长问我:“连长,这皮袋要不要呢?”

    我看他似乎有“如果不要,我就拿走”的意思,觉得那图棠可爱起来,重新把它背在身上。不错,现在这图囊还在我的身边。

    一九三七年,十二,二十一,汉口(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暗示“我”要参加的战争的残酷,也体现出“我”当时对战争结局的悲观情绪。 B . 排长陈伟英的话,让“我”对“恐怖”有了理性的认识,“我”也是在他的话的指引下,让“灵魏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C . “我”认为自己作为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被战士们的精神感动,要见证他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D . “我军”损伤惨重的原因,除了敌人炮火的猛烈,还有军心的动摇、武器装备的落后、形势的误判及士兵人数太少等。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前两段直接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及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用简洁的言语体现了“我”的性格特征与肩负的使命。 B . 文中把敌人的炮弹比作"魔鬼",把溃散的兵士比作“疯狂的狼",鲜活地展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和阵地的恐怖气氛。 C . 对于生命,“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来计算,运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战争局势的紧张。 D . 本文记录的是“第七连连长丘俊”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穿插着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具有很浓的文学意味。
    3. (3) “黑皮图囊”作为一个重要物象,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作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经历战争的磨炼,“我”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分析。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高三下·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不断借鉴、吸取、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文学、地理、天文、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形成的传统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疾病观。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医道、医理、医术,包含精神文化(如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致和尚中等核心理念)、行为文化(如维护整体、自然顺势、善治未病、平衡阴阳等行为方式)和物质文化(如器物形态、建筑环境和品牌形象等)。中医药文化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文化传承,要坚守中医药核心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发挥其引领作用。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体现为传承者和文本的沟通,如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体现为传者和承者的互动,如对老中医、中药专家的经验传授和临床实践带教等。师古不泥古,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创新性传承,体现在对中医古籍文献研读的新理解、对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中,如屠呦呦基于《肘后备急方》,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等;体现在师承式传承和学校教育中,是传者和承者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互动后的一种超越;体现在承者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新中医药的理法方药,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推动中医药的产业发展,服务人类健康。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战略思考》

    材料二:

    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古老的知识和智慧。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传统医学多趋于萎缩或被替代,唯有中医药保持着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理论内核、原创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

    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受到古代哲学气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核,对当今世界复杂疾病的诊疗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一,它将人自身视为统一和完整的整体,例如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相互协调、相互为用;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功能完美自洽。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深刻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三,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精神情志和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其四,人的灵性与身体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四个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刻把握,即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心身和谐。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本质概括。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根据中医理论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关于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结论,中医学在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论治则是针对辨证已经判断出某一病证的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之后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选择合适的处方,斟酌用药。目前,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西方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模式是研究的热点和关键。中医辨证思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根据每一位患者体质状态,所患病证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有机结合,对治疗多因素、复杂性重大疑难疾病具有优势,能够推动中西医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中医药萌芽之初,知识形态表现为零散、模糊的医疗经验,《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实际上,两千多年医学史演进过程中,中医药学正是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如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蔚为可观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即受到了宋代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而金属针具之所以发展成为针灸操作的主要器具,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变迁的直接因素。近代百年间,西方医学思潮大规模传入,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变革,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与争鸣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核心问题,而“改良中国医学”的主张成为了近代中医发展的新趋向。沟通中西医、参合中西医、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具体主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提倡改良中医的人士都主张或不反对吸收西医的长处。中医药继承了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同时不断融汇新知,在自身内部及其他异质医学之间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完善。

    摘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遵循》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文化是在与疾病的相互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 B . 屠呦呦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师承式传承。 C . 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论治是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合理用药。 D . 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品格,《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或生命力,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改良中国医学”并不是全盘接受西医的做法,对此中国医学界人士要有清醒认识。 C . 中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甚至冶铁技术都可为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营养。 D . 广泛吸收,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主张都体现了中医药学科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
    3.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结,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中医药在“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加抗疫并取得显著成绩,“场场不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疫情当下该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生命力。
  • 2. (2023高三下·吉林月考) 现代文阅读I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 . “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 . “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 . “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 . 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 . 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 .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 .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 . 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 . 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 (4) 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5) 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 3. (2022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段的始皇陵前的兵马坑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和气魄宏大,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和世界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希腊神殿、伊斯兰教清真寺等)不同,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以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万里长城,虽未严格对称,也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由于中国化而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而繁复重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表现为一级一级的异常明朗单纯的数学整数式的节奏美。这使它与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大不相同。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关注中国建筑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建筑特征是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从现有的极为片段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一特点从秦朝开始就有了。 B . 中国建筑以宫殿建筑为主,平面铺开,这样的空间纵深感,使人如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一样,感受着对环境的主宰。 C . 中国建筑单个来说相对低矮,比较平淡,但整体建筑群显得气势雄浑;基本单位是简单的,但由此组成的群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 D .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虽有沉重下压的飞檐,反而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毫无头重脚轻之感,这是通过曲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绘画理论中“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反映了中国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B . 宗教建筑往往有巨大幽闭的空间,人们进入之后会突然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神明保护,是因为宗教建筑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C .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在空间上的连续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体现了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也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 D . 印度传来的宗教宝塔,因为中国化而不再繁复重累,也不是上下同大,而表现出像吴哥寺样的明朗单纯的整数式的节奏美。
    3. (3) 根据全文,概括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