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浙江模拟) 文言文阅读

    初,上(唐宣宗)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谮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馀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平。辛未,诏:“平夏党项,已就安贴。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

    (公元八五二年)三月,敕先赐右卫大将军郑光鄠县及云阳庄并免税役。中书门下奏,以为:“税役之法天下皆同陛下屡发德音欲使中外画一今独免郑光,似稍前意。事虽至细,系体则多。”敕曰:“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我,岂进嘉言!庶事能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 , 当共守之,并依所奏。”

    (公元八五五年)二月,以醴泉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初,上校猎渭上,有父老以十数,聚于佛祠。上问之,对曰:“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奭,宰相莫之测。君奭入 , 上以此奖厉,众始知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税A役B之C法D天E下F皆G同H陛I下J屡K发L德M音N欲O使P中Q外R画S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指处境窘迫、阻塞不通,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B . 乖,指违背、不顺,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字意思相同。 C . 卒,指完结、终了,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字意思不同。 D . 谢,指道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敏中外任前担心郑颢在唐宣宗面前中伤自己,唐宣宗于是拿出郑颢中伤白敏中的书信,还表达了对他的信任,白敏中对此很感激。 B . 在处理党项问题上,唐宣宗下令:南山党项部族如能听从教化,则加以优抚;如有冤屈,准许他们向中央政府申诉;如再侵扰边界,则进行诛讨。 C . 唐宣宗下敕令一并免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鄠县以及云阳庄园的税役,中书省门下省上奏表示反对,唐宣宗认为这正是臣下热爱自己的表现。 D . 唐宣宗在渭上游猎的时候了解到醴泉县令李君奭的为官表现,其后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奭,宰相们对李君奭的升迁难以理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颢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②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

    5. (5) 《旧唐书·宣宗本纪》中评议“当时以大中(唐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唐宣宗之政为何获此评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高三下·古城月考) 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 .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 .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 .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 . 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 . 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 . 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遗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问对 , 上随事画可。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衰,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柜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 , 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

    (节选自《宋史·魏杞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B . 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C . 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D . 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问对,是作者自设问题,自解答,以明其志的文体。如屈原的《天问》、东方朔的《答客难》。 B . 权,暂代官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 . 郊祀,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动,因在都城之郊,故称郊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D . 奉祠,指宋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你后,任以宫官使等职,不到职可领棒。
    3. (3)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杞进士出身,经历宦海浮沉。他凭祖上恩荫得官,后圆满完成使金任务,不断升迁,因郊祀遇冬雷,按汉代灾异策被免职。 B . 魏杞坚持和议,议论切中要害。他以国体为重,在进见金主完颜褒的时候,从战和得失的角度慷慨陈义,金国君臣围观静听。 C . 魏杞不辱使命,坚持民族气节。他拒绝金国的无理要求,维护国家尊严,最终南宋损失岁币五万,不交还归正人回北方。 D . 杞建言献策,深受皇上赏识。他劝阻孝宗用礼物犒赏士兵,做好议和准各,针对职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皇上认同他的观点。
    4. (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②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父王仲,槐里人也。母臧儿,故燕王臧荼孙也,为仲妻,生男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为长陵田氏妇,生男蚡、胜。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曰两女当贵,欲倚两女,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与决,乃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王夫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是时,薄皇后无子。后数岁,景帝立齐栗姬男为太子,而王夫人男为胶东王。

    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景帝尝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皇后立九年,景帝崩。武帝即位,为皇太后,尊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封田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盖侯信好酒田蚡胜贪巧于文辞。蚡至丞相,追尊王仲为共侯。槐里起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及平原君薨,从田氏葬长陵,亦置园邑如共侯法。

    (节选自《汉书·孝景王皇后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盖A侯B信C好D酒E田F蚡G胜H贪I巧J于K文L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卜筮,是古代占问吉凶的方法,占卜工具有龟甲和筮草,不同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 B . “乃内太子宫”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谏逐客书》)中的“内”意思相同。 C . “谢长主”与“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D . 百岁,犹百年,有终身,毕生的意思,也用于对人死的讳称,文中是后一种用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皇后的母亲藏儿,想依靠两个女儿得到尊宠,大女儿虽已嫁人,还是被其送进太子宫内,生了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武帝。 B . 景帝生前曾嘱托栗姬要好好对待长公主,可因为栗姬对长公主心怀怨恨,并未答应景帝的要求,这让景帝心中很是不满。 C . 有大臣进言应该立太子的母亲也就是栗姬为后,惹得景帝大怒,不仅诛杀了大臣,还废黜了太子,这让栗姬心中更加忿恨。 D . 景帝去世以后,武帝即位,王皇后被立为太后,她的母亲藏儿被尊为平原君,就连藏儿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

      ②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5. (5) 王皇后的哪些行为,让武帝得以继承大统?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