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浙江模拟) 现代文阅读II

    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李海燕

    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

    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

    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

    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心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我没吃到晚饭,肚子饿得咕咕乱叫。

    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又羞于说出口的样子,最后只笨拙地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

    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

    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

    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

    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奖状或者笔记本什么的),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我企图把那些碎片拼接起来,可母亲的话一次次挤进来,让我的拼接变得很艰难。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

    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

    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右手拿着一把镰刀,摁在自己的脖颈上。她的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直到看到一条鲜红的血线,从母亲的脖颈上流下来,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01)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是现实生活的艰难让她变得歇斯底里。 B . 在“我”关于父亲的一些回忆中,麦子是背景,是家庭矛盾的焦点,也是“我”与父亲精神联系的纽带。 C .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语文外下滑得厉害,母亲认为与“我”痴迷于读诗和写诗有很大关系。 D . 父亲在“我”的生活中缺位,但他的影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却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因为父亲基因的作用太强大。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而“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给人亦真亦幻之感。 B . 母亲告诫“我”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第三条路”与父亲的笔名“第叁条岸”之间存在一定的照应和矛盾关系。 C . 后来“我”发现父亲离家时不是消失在“油菜花”里,而是消失在“阳光下的麦子”里,“麦子”与“油菜花”营造了诗意氛围。 D .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我”成长的疼痛与忧伤,青春的梦想与叛逆,娓娓道来,真切而包含深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 (3)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圆形人物”的性格较为复杂,而“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小说中的“母亲”符合“圆形人物”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高三下·昆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即使对圣君贤人廉吏也不能放松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放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为所欲为,要不留面子地严格督察。法治不相信圣人的存在,即使最优秀的人也难逃任性的本能,也有可能利欲熏心,一旦拥有权力也都可能滥用,需要用法的理性、规范性、强制性加以约束。

    法治的治理范围是有节制的,法治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并不是治理社会的全部工程,社会还有一些需要治理的领域是法难以触及的,因此除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存在,用以调整社会的各个方面。法治明确划分出法律的禁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都是法律不能干预的),从而为个人留有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表现出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一旦礼与法有所冲突时,重礼坏法的皇帝不失为仁君,以礼破例的官吏不失为循吏,以礼违法的百姓也不失为义民。相反以律违礼者,则会被人们视为暴君,视为酷吏,视为刁民。礼教造就了顺民,也造就了清官与明君,这便是礼教的威力所在”。这种礼高于法的制度格局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从正面意义上看,与法治中“法律原则高于法律规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等基本制度相似;从负面作用来看,则可能存续“以礼违法”的陋习。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依然认为:道德高于法,实质正义大于程序正义。法律不是最高的,执法、司法、守法时,一旦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法律就可能被道德所代替,以致有法不依(依道德)。

    (摘编自马岭《辨析差别:礼治与法治之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人们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人们服从礼,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 .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靠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而礼靠的是“传统”来推行。 C . 法律除了治民,还要治官,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 D . 当代社会治理的全部工程既需要法治治理,也需要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用以协同治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注重主动修身,注重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节,人服礼是主动的。 B . 从“‘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可知,乡土社会更看重的是通过教化手段维持礼治,进而维持社会秩序。 C . 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 . 由于礼治的治理范围是漫无边际的,礼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
    3. (3)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治秩序”的弊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1. (1) 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 . 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 . 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 . 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2. (2) 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
    3. (3)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部分。
  • 3.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可大体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造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虛构。

    知人论文,具体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具体地说,作品读懂后从哪里入手分析呢?从分析结构入手。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

    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自从魏武帝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已多达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古代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代拟的,但都表明文体。例如元结《右溪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和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等等。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辑和安排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实质是具体分析它的选材、剪辑和安排。凡所选材,都作详略曲直的适当处理,置于恰当地位,结合成思想清楚、层次突出的层次段落,从而完成整体结构。试比较下列三文:

    《右溪记》

    主题:记叙修筑右溪

    主题思想:批评埋没材用,呼吁发挥材用

    首段(所在):点出右溪无名

    次段(景观):重在泉石幽趣

    三段(功用):感慨无人赏爱

    末段(缘由):作记以示来人

    《醉翁亭记》

    主题:

    主题思想:

    首段(所在):

    次段(景观):

    三段(功用):

    末段(缘由):

    《墨池记》

    主题:记述古迹墨池

    主题思想:批评虚夸作风,倡导踏实学风

    首段(所在):直接说明所在

    次段(景观):指出古迹不实

    三段(功用):强调不由天成

    末段(缘由):讽喻宣扬不当

    这三篇都是“记”体,文体结构大致类同。但由于主题和主题思想不同,它们的侧重不同,选材、剪辑、安排便也不同。《右溪记》借修筑右溪以感慨卑微良材埋没不用,因此记其所在时,点出右溪原是道州城西近边一条无名小溪;描写景观,则着重写小溪水石的自然形态,表现天然情趣,突出素质优美。《醉翁亭记》借为亭取名而书写与民同乐、乐而无逸的志士仁人胸襟,因此记其所在之后,直接说明自己为当地太守身份和取名“醉翁”的用意;描写景观,则着重写亭中所获山水乐趣,表现亭的位置适当,突出朝暮四时的自然变化的景象。而《墨池记》则借抚州学校修筑相传为东晋王羲之学书的墨池古迹,批评这种虚夸作风,倡导儒家道德文章并重的踏实致成的学风,因而记明所在之后,并不写景,直接指出墨池传说荒诞不经,不符史实,重在事理考证,进行议论发挥,它们剪裁题材各按主题思想需要,一在突出素质优美,二在写出乐趣,三在议论事理。而安排则由上表可见,既符合记体格式框架,更各有自己的主题思想逻辑,而落实于选材、裁剪、安排所结合成的整体结构。

    (摘编自倪其心《怎样分析古代散文.从分析结构入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散文,按照作品的形式特点大致可分为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前者讲求真实,后者注重虚构。 B . 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将古代散文分为近八十种文体,远远超出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分类种数。 C . 对选材进行详略曲直地、适当合理地处理,并安排好层次段落,这些属于古代散文艺术形式结构的范畴。 D . 文有方法但又文无定法,就主题思想看,《墨池记》完全可以对墨池古迹的景象展开多角度描写,以增强感染力。
    2.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散文的题目都可以表明其文体,如《谏逐客书》《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 B . 既然题目标明了“记”,那么文章内容必须要记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 C . 分析古代散文,只有弄懂了字句疏通了章节,才能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 D . 写景抒情的文章思想内容结构不易把握,与其常常具有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不无关系。
    3. (3) 下列表述不属于文中“立意”的一项是(   )
      A . 《兰亭集序》通过描写兰亭集会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B . 《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亡国的教训。 C . 《项脊轩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D . 《登泰山记》以游踪为线索,叙述了作者与友人在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4. (4) 根据文本内容,将方框中的《醉翁亭记》的项目补充完整。
    5. (5) 请简要梳理文本的结构脉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