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马可·奥勒留:“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入信息;不少于800字。
互联网的发明创新和日益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层出不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融合更加紧密。
“澎湃新闻”2022新年献词写道:当数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要防止被虚拟淹没。拥抱现实,有意义的改变才可能发生。用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交互,保持远见和敏锐,积蓄能量,以期有为。
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发展展开思考,围绕“虚拟与真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曾在一次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过下面这样一段活: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曽经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迸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迸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抱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个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对于格非所说的追求成功的助力问题,作为一个立志要考个好大学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装、套作。
2011年利比亚撤侨,飞机降落在北京,一位同胞趴在地上,亲吻祖国的大地。2015 年也门撤侨,海军女战士牵着小姑娘的手,准备登上军舰,小姑娘的笑脸洋溢幸福。在港口,在机场,在多国使领馆的门口,挥舞的五星红旗和亮丽的横幅浓缩千言万语,湿润的双眸透露无尽感激。过去十年,我国组织实施紧急撤离海外公民行动十余次。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短短数日就开辟了一条条“生命通道”,将5200多名同胞安全撤离。
电影《万里归途》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官撒侨”故事。影片中,中国同胞在异国遭遇了战争动荡,颠沛流离,在绝境中寻找稍纵即逝的生机,在未知的危险中忍耐,而外交人员则在没有武力交锋和动作打斗的情况下,带领众人突出重围。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引人深思。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