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临海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

    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摘编自许纪霖《什么是“时间中国”:一个文明共同体》)

    材料二

    许多人或许会对目前的全球价值冲突感到失望,因为西方的中心主义依然如故,而作为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对抗,各种类型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也日趋激烈化。日益尖锐的资源和利益之间的冲突,不断以“文化冲突”的方式来展现,甚至有人以文明冲突论来预言世界的未来。

    不过,不完美甚至不合理的国际格局,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来化解矛盾。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中华文明自身精神特质的一种阐发,也是对处理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支撑,基于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的,是中国人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在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的一种体现。中国古人相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在处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时,要求推己及人,有一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这样的意识运用到处理日益密切的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出“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既互相独立,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济关系。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天下主义”的回顾,不是要恢复古代的宗法封建社会的国家社会构成方式,也不是要恢复中国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念,而是力图在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里灌注互助和礼让的价值,并建构起天下一家的新共同体意识。即使是有些学者将这种颇具理想意义的天下主义视为毫无实现可能的“乌托邦”,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对这种价值的肯定来反省和矫治现代个体主义和民族国家体系中的问题。

    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是要否定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而是在承认这样的差异的前提下,寻求消除或者理解这种差异的可能途径,呼吁人们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而进行有序竞争,通过理性的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超越制度、观念和信仰的束缚,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避免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欲望。

    (摘编自干春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天下”不是指某一朝代某一王国,而是一种理想的普世文明秩序和普适文明制度。 B . 先秦诸子百家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C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以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对“天下”观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可以矫治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些问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它在空间上的边界是不清晰的。 B . 中国古人的“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包括天地万物。 C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体现了中华文明一直就有的人类主义、世界主义思想。 D . 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承认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并最终加以消除。
    3. (3) 根据材料一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天下”概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 《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 .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C . 李斯:“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D . 陈子昂:“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中国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是构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在“不同”中求“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1·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 . 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 . 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D . 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B . 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 . 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D . 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B .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 .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D . 中国、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 2. (2022·黔东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据,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戴。《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裁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 . 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 . 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 . 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 . 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 . 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 . 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 . 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 . 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 . “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 3. 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贵   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么?

       鲁四凤不是半夜里闹鬼么?

       鲁贵   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儿么?

       鲁四凤我只听说到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气的声音,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吊死鬼!

       鲁贵   鬼!一点也不错,——我可偷偷地看见啦。

       鲁四凤什么,您看见,您看见什么?鬼?

       鲁贵  (自负地)那是你爸爸的造化。

       鲁四凤您说。

       鲁贵   那时你还没有来,老爷在矿上,那么大,阴森森的院子,只有太太,二少爷,大少爷住,那时这屋子就闹鬼,二少爷小孩,胆小,叫我在他门口睡,那时是秋天,半夜里二少爷忽然把我叫起来,说客厅又闹鬼,叫我一个人去看看。二少爷的脸发青,我也直发毛。可是我是刚来的底下人,少爷说了,我怎么好不去呢?鲁四凤您去了没有?

       鲁贵我喝了两口烧酒,穿过荷花池,就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就听见这屋子里啾啾地像一个女鬼在哭。哭得惨!心里越怕,越想看。我就硬着头皮从这门缝里,向里一望。

       鲁四凤 (喘气)您瞧见什么?鲁贵就  在这桌上点着一支要灭不灭的洋蜡烛,我恍恍惚惚地看见两个穿着黑衣裳的鬼,并排地坐着,像是一男一女,背朝着我,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

       鲁四凤  哦,这屋子有鬼是真的。

       鲁贵    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都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的脸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我可真见了鬼了。  

       鲁四凤  鬼么?什么样?(停一下,鲁贵四面望一望)谁?

       鲁贵   我这才看见那个女鬼呀,(回头,低声)——是我们的太太。

       鲁四凤太太?——那个男的呢?鲁贵   那个男鬼,你别怕,——就是大少爷。

       鲁四凤他?

       鲁贵就是他,他同他的后娘在这屋子里闹鬼呢。

       鲁四凤我不信,您看错了吧?

       鲁贵   你别骗自己。所以孩子,你看开点,别糊涂,周家的人就是那么一回事。

       鲁四凤 (摇头)不,不对,他不会那样。

       鲁贵    你忘了,大少爷比太太只小六七岁。

       鲁四凤  我不信,不,不像。

       鲁贵    好,信不信都在你,反正我先告诉你,太太的神气现在对你不大对,就是因为你,因为你同——鲁四凤 (不愿意他说出真有这件事)太太知道您在门口,一定不会饶您的。

       鲁贵    是啊,我吓了一身汗,我没等他们出来,我就跑了。

       鲁四凤  那么,二少爷以后就不问您?

       鲁贵    他问我,我说我没有看见什么就算了。

       鲁四凤  哼,太太那么一个人不会算了吧。

       鲁贵    她当然厉害,拿话套了我十几回,我一句话也没有漏出来,这两年过去,说不定他们以为那晚上真是鬼在咳嗽呢。

       鲁四凤  (自语)不,不,我不信——就是有了这样的事,他也会告诉我的。鲁贵    你说大少爷会告诉你。你想想,你是谁?他是谁?你没有个好爸爸,给人家当底下人,人家当真心地待你?你又做你的小姐梦啦。你,就……

       鲁四凤  (突然闷气地喊了一声)您别说了!(忽然站起来)妈今天回家,您看我太快活是么?您说这些瞎话——这些瞎话!哦,您一边去吧。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很不经意地扫四凤一眼,他傲然地,好像满意自己这段话的效果,觉得自己是比一切人都聪明似的。他走到茶几旁,从烟卷筒里,抽出一支烟,预备点上,忽然想起这是周公馆,于是改了主张,很熟练地偷了几支烟卷同雪茄,放在自己的旧得露出黄铜底镀银的烟盒里。)

       鲁四凤  (厌恶地望着鲁贵做完他的偷窃的勾当,轻蔑地)哦,就这么一点事么?那么,我知道了。[四凤拿起药碗就走。]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鬼魂及哈姆菜特(上)

       哈姆莱特  你要领我到什么地方去?说,我不愿再前进了。

       鬼魂      听我说。

       哈姆莱特  我在听着。

       鬼魂      我的时间快到了,我必须再回到硫磺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

       哈姆莱特  唉,可怜的亡魂!

       鬼魂      不要可怜我,你只要留心听着我要告诉你的话。

       哈姆莱特  说吧,我自然要听。

       鬼魂      你听了以后,也自然要替我报仇。

       哈姆菜特  什么?

       鬼魂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因为生前孽障未尽,被判在晚间游行地上,白昼忍受火焰的烧灼,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等生前的过失被火焰净化以后,方才可以脱罪。若不是因为我不能违犯禁令,泄漏我的狱中的秘密,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最轻微的几句话,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使你的纠结的鬈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可是这一种永恒的神秘,是不能向血肉的凡耳宣示的。听着,听着,啊,听着!要是你曾经爱过你的亲爱的父亲——

       哈姆莱特  上帝啊!

       鬼魂  你必须替他报复那逆伦惨恶的杀身的仇恨。

       哈姆莱特  杀身的仇恨!

       鬼魂    杀人是重大的罪恶:可是这一件谋杀的惨案,更是骇人听闻而逆天害理的罪行。哈姆莱特  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鬼魂   我的话果然激动了你:要是你听见了这种事情而漠然无动于衷,那你除非比舒散在忘河之滨的蔓草还要冥顽不灵。现在,哈姆莱特,听我说,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螯死,这一个虚构的死状,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可是你要知道,好孩子,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

       哈姆莱特  啊,我的预感果然是真的!我的叔父!

    1. (1) 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伟大在于,它展现了处于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人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性,这是好的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B . “闹鬼”选自《雷雨》 第一幕,戏剧的第一幕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情节线索的基础,通过这段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交代了两年前闹鬼的秘密,并暗示了四凤与周萍的关系。 C . 《哈姆雷特》选段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诗意,鬼魂述说自己被杀的遭遇,控诉了叔父与皇后的罪人之恶,将观众带入了一种神秘恐惧的氛围中。 D . 《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儿子复仇,儿子用“戏中戏”证实鬼魂的话,儿子一再拖延,鬼魂再次出场提醒,儿子最终为父报仇,整个戏剧情节结构完整统一。
    2. (2) 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雨》选段鲁贵和四凤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化特征。鲁贵的卑鄙贪婪,四凤的天真单纯,通过口语化日常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呈现出来。 B . 鲁贵这个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他作为纽带连接剧中的人物和冲突,揭开“闹鬼”的悬念,在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C . 《雷雨》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比如选段中四凤问鲁贵看见什么,鲁贵说:“那是你爸爸的造化。”(文中画线处)表现出鲁贵对自己在周家特殊地位的自得。 D . 《雷雨》中“闹鬼”的情节,交代繁漪与周萍曾经的感情经历,是剧中矛盾冲突之一,鲁贵知道大少爷和繁漪有染,告诉四凤“闹鬼”的真相,不希望女儿把这段感情太当真。
    3. (3) 《雷雨》剧本选段中,鲁贵与四凤围绕“闹鬼”有大段对白。1984年电影版《雷雨》,以这样的面面来呈现:阴森的夜晚、摇曳的烛火、两个黑衣人晃动的身影。请探究电影与戏剧的处理方式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
    4. (4) 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宇宙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整本书,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闸释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