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综合题
  • 1. (2020·泰州模拟) 某兴趣小组用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等进行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实验过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不同土壤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

    组别

    1

    2

    3

    样品

    松针腐叶花盆土

    表层草地土

    菌料

    目的菌落类型

    细菌、真菌

    细菌

    霉菌为主

    透明圈直径

    +++

    ++

    ++++

    1. (1) 上述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2. (2) 与30℃相比,37℃培养时霉菌类纤维素分解菌生长迅速,菌丝会其他菌落,对后续菌种的分离造成困扰,因此采用30 ℃培养为佳。
    3. (3) 兴趣小组在鉴别菌种时尝试了两种方案:A.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染色;B. 直接在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结果发现:A方案在漂洗多余刚果红的过程中,易出现菌落浮起被带走的现象,从而造成,故答案为:方案B。由于刚果红在高温下容易被分解,应在培养基灭菌(填“前”或“后”)加入。
    4. (4) 有小组成员根据表1结果中的,认为菌料中的目的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其他成员对此观点提出异议。兴趣小组继续对三组样品进行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和酶活力的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2:

      表2 不同H/C值纤维素分解菌酶活性的比较

      组别

      H(透明圈直径)(单位:cm)

      C(菌落直径)(单位:cm)

      H/C值

      酶活力(U/mL)

      1

      2.06

      0.48

      4.3

      1.7

      2

      1.68

      0.30

      5.6

      2.4

      3

      2.62

      0.41

      6.4

      2.9

      你认为将作为判断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能力大小的依据更合理,其大小与酶活力呈相关。

    5. (5) 兴趣小组欲对培养液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计数,具体做法是:先在培养基上加入若干质量较轻的小球,然后在平板上滴加一定体积的培养液,盖上培养皿盖后左右摇晃。试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