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专用)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21 浏览次数: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应用(10分)
    1. (1) 江山如画,。(苏轼《·赤壁怀古》)
    2. (2) 吾师道也,。(韩愈《师说》)
    3. (3)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刻画出险峰绝壁上枯木倚挂的奇绝风光。
    1. (1)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

      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

      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

      A . ④②③⑤① B . ⑤②③①④ C . ②③④⑤① D . ①④⑤②③
    2. (2) 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 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 B . 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 C . 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 D . 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
二、阅读(70分)
  • 3. (2024高三上·上海市开学考) 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____,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 (1) 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 B . 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 . 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 D . 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2. (2) 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段 B . 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 . 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 . 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3. (3) 《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
      A . 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 B . 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 . 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 D . 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4. (4) 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5. (5) 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 4. (2024高三上·上海市开学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纸上的故乡

    王 瑢

    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

    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

    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

    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

    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

    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

    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

    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

    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

    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

    ⑪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

    ⑫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

    ⑬大家鼓掌。

    ⑭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

    ⑮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

    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⑰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

    ⑱“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

    (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

    1. (1) 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
    2. (2) 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3. (3) 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 (4) 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 5. (2024高三上·上海市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____

    (宋)秦观

    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

    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乙】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1096年,秦观被贬郴州;1098年,又被贬至离家更远的横州。据地方志记载,一位老书生邀请他来家中做客,第二天词人创作了这首词。②瘴雨:南方还有瘴气的雨。③社瓮:社日祭祀土地神用的酒瓮。④瘿瓢:以瘿木做成的酒瓢。

    1. (1) 请为甲词补上合适的词牌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 B . 念奴娇 C . 醉乡春 D . 声声慢
    2. (2) 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起首两句写清晨梦醒,“窗晓”表明词人看到明媚的春光。 B . 第三句“瘴雨”双关,暗寓处境,并以“海棠”体现词人心境。 C . 下片用倒叙,写老先生用酿好的社酒邀请作者同饮,尽兴畅快。 D . 全词以梦醒的愉悦起笔,以赏花共饮后的沉醉收笔,末句点睛。
    3. (3) 甲乙两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 6. (2024高三上·上海市开学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甫里先生传(节选)

    (唐)陆龟蒙

    ①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病中,茫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穿穴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平淡而后已。得一书,详熟,然后置于方册。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②先生之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每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徽瘠 , 大禹胝胼。彼圣人耶?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

    ③性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蓬席,一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櫂船郎而已。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先生无大过,亦无出入事,不传姓名,无有得之者,岂涪翁渔父、江上丈人之流者乎?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注]①徽瘠:形容黑而瘦。②櫂:同“棹”。

    (唐)陆龟蒙

    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之,曰:“此散人也。”散人不知耻,乃从而称之。人或笑曰:“彼病子散而目之,子反以为其号,何也?”散人曰:“水土之散,皆有用乎?水之散,为雨为露为霜雪;水之局为潴为洳为潦为汙。土之散,封之可崇,穴之可深,生可以艺,死可以入;土之局,埙不可以址,甓不可以为盂,得非散能通于变化,局不能耶!退若不散,守名之筌;进若不散,执时之权。筌可守耶?权可执耶?”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平淡而后已。

      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2.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设蓬席,一束书(     )

      A.赠送   B.抱着   C.赏赐   D.买来

      ②束于礼乐者之(     )

      A.使……处于外面   B.背叛   C.疏远    D.鄙弃

    3. (3) 把甲文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4. (4) 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

    5. (5) 结合上下文,分析甲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 (6) 面对世人的讥讽、嘲笑,有人认为陆龟蒙在甲文第②段中的反驳有说服力,而在乙文中的反驳说服力不够,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 7. (2024高三上·上海市开学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斋记

    (元)王沂

    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藿而居焉,而命之曰“强”。谒余,言其故。

    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

    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不以一毫挫于人者谓之强邪?由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古之君子养其德之刚以胜其欲之私,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

    ④□□,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曰:“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君乡道之勤,进德之勇,老而益壮,其为君子之自强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乐为之书。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注】①箴儆:规戒。②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朱熹《诗集传》曰:“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1. (1)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虽然 B . 然则 C . 既而 D . 因而
    2. (2) 第②④段两次提及卫武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3) 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君归关东后,在旧居辟了一间房间,命名为“强斋”。 B . 在作者眼里,宋君并不是一个博学洽闻、廉介刚直的人。 C . 古代君子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之意。 D . 全文都是从“修身进德”的角度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4. (4) 文章对“强”的认识逐层深化,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7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