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 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 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 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 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 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 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 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注]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

    《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 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 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 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 . 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 . 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 . 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 . 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 . 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 .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 . 《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 . 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

      “鹦鹉洲”。

      D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 (4)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 (5) 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6分)
  • 2.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棉袄

    孙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③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④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⑤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⑦我说:“是。”

    ⑧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⑨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⑩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⑪“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⑫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⑬“一定是打摆子!”

    ⑭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⑮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 一般。

    ⑯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⑰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⑱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 ”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⑲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⑳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㉑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⑨段中头发梳得“平”写出姑娘的干净利落,和人说话时眼睛“盯”住人,表明姑娘善于观察,聪慧机警。 B . 想到要接待陌生人时表现出踌躇以及提出治疗打摆子的迷信方法,这些情节使姑娘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 . 从人物的身份角度考虑,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D . 《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盖上棉被的悲剧结局比《红棉袄》的结局更耐人寻味,更有感染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②③段中对风的描写,既渲染充满寒意的氛围,也推动两人需要落脚休息和顾林打摆子需要保暖等情节的发展。 B .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渲染手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 C . 本文中的物象“红棉袄”具有象征意味,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表达对前方战士的有力支持。 D . 文中姑娘并无名字,可见作者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以小见大表现冀中女性的群体形象。
    3. (3) 《红棉袄》 中的“我”,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4. (4) 《红棉袄》 和《百合花》存在很多相似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 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 , 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谓守 A祖宗B成法C独可以因人D所利E据旧F而补其偏G以驯致于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便私,指有利于私门;当中的“便”字与成语“便宜行事”中的“便”字意思相同。 B . 权,指权变,灵活性;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意思不同。 C . 箕敛,指苛敛民财;当中的“敛”字与《促织》“科敛丁口”的“敛”字意思相同。 D . 愎,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意见;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愎”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安稳为乐的人,习惯于固守旧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要大刀阔斧改革。 B . 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C . 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D . 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

      ②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5. (5)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 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 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 . 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 . 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 . 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2. (2) 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为了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 (2)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3. (3) “斑白的头发”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在高中背诵的篇目中有这样的诗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 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 Q 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庄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

    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1. (1) 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他赢了一堆洋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 (2) 好的文学作品,用笔看似只是平静地叙述,实则蕴意深远。请结合文中的加点词“似乎”“睡着”作简要分析。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破折号和冒号的作用。
  • 7.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性影响之一。过去 30 年内海平面上升了

    10.25 厘米,且              ①  , 预计到 2050 年将迅速上升 25~30 厘米。

    提到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可能大家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冰川融化。确实,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冰原、南极冰盖以及山地冰川加速融化,这引发了全球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不过,除了冰川融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因素,那就是              ②           , 其实它才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 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 25℃时,水温每增加 1℃,100 米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 0.5 厘米。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地球气候将会进“地狱模式”,变得彻底不宜居。到那时,人类将被迫面临流浪“他乡”的命运。

    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根本措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 ③  , 地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因此,要想给地球降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关键。因此,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8. (2023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舒:只有懂得舍弃,学会给予,才能真正舒畅。

    ②谊:适宜的言谈,方能增进情谊。

    ③劣:想方设法“少”出“力”的人,到头来就会差人一等。

    ④回:看外表,方方正正;察内里,正正方方。表里如一,方能回归初心。

    ⑤臭:即使一点点的“自”“大”,也会让人掩鼻。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参悟汉字蕴含的哲理,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之法,体悟人生之道,读懂中国文化。看了上面五个汉字及解释,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字为基础确定立意,适度阐释,使之有关联,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